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張凱惠專欄》平海大將軍王芬-尋根與漳泉仇恨加深(二)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上一篇〉>>> 《張凱惠專欄》平海大將軍王芬-族群矛盾下的犧牲者(一)

1787 年清乾隆末年,台灣島共 30 萬人起義抗清,戰事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因不敵清國六萬大軍東渡黑水溝參戰而終告失敗,史稱台灣最大規模民變—「林爽文事件」。今日台灣民間仍留下以「爽文」為名的村落、道路、學校和相關傳說與宮廟等,但在義軍陣營中唯一有香火祭祀的是第二把交椅——平海大將軍「王勳(王芬)千歲」。

王芬大哥的事蹟是一段震攝人心的淒美故事,他的生與死,被起廟的原因,都與他的故鄉沙轆麻園庄和拍瀑拉族社域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如果平海大將軍王芬不死,也許義軍早在清國大學士福康安率領援軍東渡之前,攻下諸羅縣城,相信歷史的結局也會不一樣。

王芬出生前十五年的拍瀑拉族

漢人大量入墾拍瀑拉族社域,開始於 18 世紀的乾隆時期,就王芬出生於 1754 年(乾隆 19)來判斷,父親王丁應於乾隆 8 年以後入墾沙轆麻園庄,並且在 1755 年(乾隆 15)前娶妻生子,若王丁於 1740 年(乾隆 5)以後來台,那麼攜眷的機率不大(乾隆皇帝再度下令禁止攜眷)。由此可推測王芬的父母是在麻園成婚,但也可能有例外,譬如陳月雲為王家的童養媳,一起赴台。

西元 1740 年(乾隆 5),台灣道員兼署理台灣知府劉良壁,出巡沙轆社時寫下一首五言古詩「沙轆行」1,栩栩如生地描繪前朝雍正他所見的沙轆社景況:「…為言北路蕃,無如沙轆強。馬牛遍原野,黍稷盈倉箱。麻踏如飛健,牽手逞艷妝。倘為千夫長,馭之衛疆場。張弓還挾矢,亦可壯金湯。…」

傳言北方蕃人中沙轆社最強大,草地上馬牛遍野,倉庫裡堆滿了穀粟;沙轆社的男兒健步如飛,他們的妻子臉上塗著美麗的艷妝;如果派來一位千總將領,就可以率領他們上戰場殺敵,他們的箭術精湛高明,足以協助固守地方。如此富裕閒適的生活,也莫怪帕瀑拉族人不願出租荒埔,讓漢人侵門踏戶地開墾。

大肚王國的男性擅箭術,以狩獵為主,女性則主耕稼,因靠近海口也從事捕魚和貨品貿易,帕瀑拉為母系社會,尊重男女自由婚配,男子若入贅於女家,隨妻而居。
資料來源: 2006 年故宮博物院原住民特展「黎明之初:院藏台灣原住民圖檔文獻展」圖片

然而劉良壁的〈沙轆行〉,並非一首讚揚沙轆社的古詩,而是描繪 8 年前(西元 1731-1732 年),沙轆社民參與一場中部平埔原住民十八社集體武力抗官事件,史稱「大甲西社事件」2,因失敗而再度承受滅族的慘狀。

「曉出彰山北,北風何淒涼。晚入沙轆社,社蕃何踉蹌。十年大甲西,作歹自驚惶。」詩的起頭便給人蕭瑟寒涼的感受—劉良壁自彰化北方的山區出發,北風吹得他內心倍感淒涼,直到夜晚才到達沙轆社,見到社蕃步履踉蹌顛頗,1732 年(雍正 10)的那一場「大甲西社抗清事件」,至今仍讓社蕃們過著驚惶不定的日子。

「…危哉沙轆社,幾希抗滅亡!皇恩許遷善,生者還其鄉,蕃婦半寡居,蕃者少雁行…」亂平之後,沙轆社幾近滅亡,所幸雍正皇帝允許生還者回到社地,並將社名改為「遷善社」;時至當日 1740 年(乾隆 5),婦女多守寡,小孩也不再成群結隊地玩耍。

這便是王芬出生前 15 年沙轆社的景況,正當拍瀑拉族衰敗荒廢,一蹶不振之際,雍正始開放移民攜眷禁令,閩粵地方因災荒大量人民跨海而至。王芬的母親陳月雲若是帕瀑拉族,那麼可能是「大甲西社事件」後少數倖存者的後代,或者原漢通婚出生的後裔,又或者為 1740 年(乾隆 5 年)之前移民者之陳氏後裔,二十歲前後嫁給王丁。

王芬的出生地─沙鹿、水裡社域內的麻園庄

據古契約文書,在王芬出生的前一年(大甲西社事件平息後 21 年),沙轆南社蕃「大宇牛罵」將位於沙轆社地東北方的「竹林」共 255 甲諾大的荒埔,租給泉茂庄的 10 個漢人去開墾,這筆交易可說是沙轆社少見的大手筆。從庄名上看,泉茂庄居住的應是泉州人,承墾荒地的 10 人中有 5 位姓王,餘者為張、陳、楊、蘇和易姓,可合理推測該庄園以泉州王氏為主姓,其餘可能為女方家族或佃農的姓氏;是否王芬的父母家族便在其中呢?如果是,次年出生的王芬應在竹林或者泉茂庄成長,而非南邊約 3 公里的麻園庄;但由此可知泉州王氏為沙轆社地方不可忽視的開墾勢族。

乾隆中期台灣輿圖(部分)──帕瀑拉族四社位置分佈圖。
資料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也品文藝工作室重繪

麻園位於竹林荒埔南方約 3 公里,北勢溪與南勢溪陡降五六百公尺,出大肚山前侵蝕沖積而成的紅土台地,坐落於沙轆社與水裡社的社域之內,因紅土地貧不適合水稻長,山坡地上多種相思樹,居民以砍木燒炭為業,主要的農作物為小米和芝麻,因此以麻園著稱。

麻園蕃業戶是水裡社的「蒲氏老兀」和沙轆社民「大宇九」等,乾隆初期已經有初步的開墾,但是真正有買賣契約的紀錄是在王芬出生後 10 餘年的 1768(乾隆 33)年和 1769(乾隆 34)年。

王芬十二歲時,有兩位漢人王辛丑和張萬,從張大姑手上「頂下」麻園庄北勢頭竹圍後一座臨水源的庄園,2 年後為了取得「永耕權」,向水裡社蕃業主要求重新出一張佃批,也許與張大姑當初承懇的條件不同,因此額外支付 60 大員和增加年租;該園的四界有「吳家園、楊家園、趙家園、福生園」和西至沙轆車路,可見麻園庄內住著不同姓氏的家族,向社民租地開墾成園,且平埔原住民庄園也混居其中:1769(乾隆 34)年,沙轆南社「大宇九」向王辛丑的好朋友張萬借了花銀四大員,將麻園庄內的一座埔園出典,限定 7 年後還本贖回。這張出典契約提到東界和西界都是沙轆社民「大宇」和「大握」的地,南北則都是「陳二」的庄園。

可知麻園的範圍十分廣闊,以上兩紙契約共提到八座園子,原漢雜居,根據 1830 年(道光 10)《彰化縣志》在「坊里篇」的記載,麻園十二庄7分別是六路厝、埔仔庄、麻園車埔、三塊厝仔、鹿仔港寮等五庄(並未將北勢頭列入);十二庄的範圍直到日治時期才抵定,可見「麻園車埔」乃是包含數個旱園的一個大莊。從地形圖判斷,麻園車埔庄內有北勢溪貫穿其間,水源豐富、地勢平坦,因而開發較早;而車埔和麻園合稱,似乎表明車埔為麻園庄最大聚落,具有代表性,王芬出生於麻園車埔庄南緣近水的聚落,往東則可到達過洋仔。

1830 年(道光 10)麻園五庄(今日麻園十二庄)地理位置簡圖。
文藝工作室繪製

「王辛丑」本名「王丁」?陳月雲是否為平埔原住民?

王芬出生的年代,僅距離大甲西社事件後的 22 年,前次拍瀑拉族慘遭劉國軒的屠殺,經歷 50 年才恢復生機,由此可推斷西元 1754(乾隆 19 年),麻園應還是一片荒地山場8,也許零星住著沙轆社和水裡社的寡婦或者原漢通婚之後裔等,以燒炭和種芋頭和小米維生;在男丁不足勞力欠缺的情況下,向有血緣或地緣關係的可靠漢人招佃或以通婚來延續部落的生命,可能性相當高。

然而漢人與平埔族通婚後,是否便擁有社地呢?過去蕃地大多為公有地,無論召墾漢佃、出租蕃地,或者大規模以地換水等等,必須經過土官、頭目或通事蓋章同意,但通婚之後漢人取得原住民身分,允許居住在社地內,比其他漢人有更多機會取得土地的使用權,透過私下頂讓出租等方式買賣地面權。

據陳韋誠於【民俗亂彈】刊登的〈英勇成神──追溯臺灣一位順天國平海大將軍的故事〉一文中提到,王芬母親陳月雲為大庄人,大庄的東界便是沙轆南北社交疊的社地,根據楊護源的論文《清代台中大甲溪南地區的聚落拓殖》,大庄於乾隆晚年才形成,由沙轆南北社通事給墾,嘉慶年間水利改善後才能種水稻。果真如此那麼王芬擁有拍瀑拉族沙轆社一半的平埔族血統的機率很大。

王芬的父親王丁安葬於「過洋仔」,王芬又在此地成長,可見「過洋仔」應是王丁之耕地。而麻園車埔位在沙轆社民居住的北勢頭之東邊,再往東經過一池水澤便到達「過洋仔」聚落,而這一大片麻園均屬於沙轆北社的社域。張萬與王辛丑頂耕的地,依契約位在北勢頭竹圍後,東、南、北均為已墾成的莊園,西界臨車路,張大姑園唯有位在地圖上北勢頭聚落的西緣的中央,這便是今日蔴園福興宮的位置。換句話說,王辛丑即為王丁,所取得的張大姑園便是麻園車埔。

張萬王辛丑頂耕之張大姑園地理位置圖。
資料來源:【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台灣歷史百年地圖 / 也品文藝工作室重繪

王丁應出生於辛丑年(1721 年),33 歲時其子王芬出生,45 歲(乾隆 31)頂耕張大姑麻園,並於 47 歲(乾隆 33)取得永耕權(日後王芬繼承為莊主);也許出自漢人代筆,蕃業戶的佃批文書以罕見的福佬人習慣稱當事人為張萬「官」與王辛丑「官」,此外在結尾處表明「永付佃人掌管納租」;在這些細微的線索中,可以判斷水裡社土官與漢人頗有往來,也顯示張萬與王辛丑均非新移民者,而是麻園的熟客。

「辛丑」若意指出生的年份,應具有某種特殊意義。1661 辛丑年,康熙皇帝繼位,同年鄭成功自鹿耳門登陸、佔領台灣;一甲子後的 1721 年(康熙 60),鴨母王朱一貴舉旗「反清復明」,從稱帝到被捕短短不到兩個月,「辛丑年」似乎與「反清復明」有著重要的關係。朱一貴抗清失敗後,連同「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於隔年被凌遲處死,雍正剛即位,特赦謀叛者在清國的親屬免於連坐法。莫非王辛丑的出生與「朱一貴事件」與有關?

而「張萬」對洪門而言也具有特別意義。近年中國許多相關文物陸續被挖掘,從事漳州平和縣高隱寺廟務工作的張課桃,其家族祖傳的舊文物在偶然機會下,被發現竟是天地會秘笈抄本及印章等,原來張家是天地會代代相傳的文物保藏主。張課桃曾對外展出的文件包括《反清復明程》、《張萬將軍立天地會》、《反清復明口言程草》、《康熙甲寅反清復明志記》、《真言咒語全集》等,但僅有《真言咒語全集》因書法精妙,而被專家認定是傳言中天地會創始人——道宗和尚張百通8的真跡手抄稿,其餘皆非康熙朝的天地會人所為。

其中的一份文件《張萬將軍立天地會》,與王辛丑合夥人張萬同名同姓。張萬將軍是誰?莫非是傳言中的道宗和尚張百通?一直以來道宗的身分為鄭成功的軍師或創立「香花僧」派別的禪師,他於 1701 年(康熙 40)壯志未酬地與世長辭。道宗離世之後,將「推翻滿清」當成世代相傳的志業,特別留下相關秘笈檔案傳世,並交由張氏家族保管,存放於漳州平和縣高隱寺以掩人耳目。當然,這個秘密隨著滿清皇朝被推翻後,最終在某一個年代隨先人長眠於地下。

乾隆初期的張萬,應非一般人等,與王辛丑是否就是洪門天地會會黨,加諸王芬拜洪門五祖傳人洪德謙為師,與林爽文創立台灣天地會後,又擔任八卦會的堂主;基於以上層層關係,我們可以得知沙轆麻園車埔一帶暗藏著洪門天地會的勢力。也因為如此,王芬身負著拍瀑拉族的滅族之痛與洪門天地會「反清復明」之重責,以至日後與林爽文等兄弟創立「台灣天地會」,高舉「順天行道」之旗起義抗清。

國仇家恨敵不過眼前族群宿怨

不幸地於西元 1782 年(乾隆 47),漳人和泉人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漳泉械鬥,當年彰化縣城外的刺桐腳三塊厝大拜拜,漳泉人相約賭博,不料竟起衝突,漳人打死了泉人,由於清國官府不依法嚴辦而造成泉人不滿,糾眾報復。大里杙林爽文族人和鄰村上百人也牽涉其中,為漳人助陣,戰火從彰化縣延燒至諸羅縣(範圍包括今日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等縣);釀成史上規模最大的漳泉分類大械鬥,總共有二三百村莊被焚毀,無論漳泉大小頭目被斬首共 290 餘人,流放到邊疆為奴共 300 餘人,清國一干武職人等被革職查辦。

王芬與林爽文志趣相投,舉旗抗清,雖然洪門天地會並無漳泉之別、門第之見,異姓兄弟曾歃血結盟、發誓患難相助,然而當王芬推舉林爽文成為 30 萬南北兩路義軍的大軍王時,卻無法獲得泉人與客人之認同。於是,當林爽文放心地率領大部分的順天義軍南下攻打諸羅縣城和府城之際,曾捐助其革命的鹿仔港泉郊之首林振嵩,其義子林湊招集一萬兩千多客泉鄉勇,攻下順天軍駐守的彰化縣城,焚毀無數漳人聚落,將十萬泉人難民收容於鹿仔港,這一切的行為加深了漳泉間的仇恨;於是剛從竹塹打勝仗返家的王芬,一步步地走向未知的死亡陷阱。(待續)

【註釋】

1「沙轆行」,作者劉良璧,字省齋,湖南衡陽人,清朝官員。雍正二年(1724)進士,雍正 5 年(1727)來台任官,在臺近十一年,細致研究當地風土,乾隆五年(1740 年)主持編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二十卷。1740 年劉良壁代理福建分巡臺灣道、兼任台灣知府出巡至沙轆社時,看到蕃社荒涼殘敗的模樣,不復當年所見盛況,夜裡獨坐沉思,無限感懷,想起了八年前發生的蕃社叛亂事件。

2「大甲西社事件」發生於西元 1731(雍正 9)年底,台灣中部平埔原住民 18 社兩千餘人群起暴動,反抗長期被貪官汙吏過度勞役,縱容役人侵占婦女,不僅使得原住民無法正常狩獵與耕作,且動輒被殘酷鞭撻凌虐對待,響應有大甲西社等蓬山 8 社、帕瀑拉族 5 社,以及巴宰海族的樸仔籬社、阿里史社、烏牛欄社,以及貓盂、柴坑仔等社。北從今日清水,南至台中市柳樹湳沿山 30 公里,共焚毀 2,790 間房屋,殺死民人 150 多人,許多人民顛沛流離,無家可歸。清國派遣八千大軍,並依賴岸里社協助各個擊破,才得以平定,而帕瀑拉族大肚王國自此滅亡並走入歷史;岸裏社則獲得沙轆社和水裡社大肚山台地東麓獵場。

3現今所稱麻園十二庄的範圍,沿用日治時期所界定的北勢坑庄和南勢坑庄,依照今日行政區域,麻園範圍包括北勢里、福興里、六路里、晉江里、南勢里、埔子里、三鹿里等七個里;就聚落而言,涵蓋北勢頭、車埔、晉江寮、六路厝、坑仔底、過洋仔、埔仔、三塊厝仔、鹿仔港寮、南勢坑、三角仔、堀墘(或是後厝)等十二個聚落。

4根據史料的紀錄,1741 年(乾隆 6)劉良璧的《重修臺灣府志》沙鹿地區才首次出現漢人的聚落;1760 年至 1764 年(乾隆 25~29)余文儀編纂的《續修臺灣府志》才記載有沙鹿新莊與沙轆街之繁華;1764 年(乾隆 29)牛罵溪口的五汊港(今梧棲港),有潮水深入係碇泊之地,直到乾隆38年才漢人入墾;由此可推斷麻園車埔在王芬出生的那一年(乾隆 19),仍處於低度開發和原漢混居的情況。

5參考資料:張凱惠,《爽文你好嗎》,「【跋】順天國&洪號大元帥:台灣天地會起源探究」,也品文藝工作室出版,2017 年 12 月,P273。

延伸閱讀:

  1. 張凱惠,《爽文你好嗎》,也品文藝工作室出版,2017 年 12 月。
  2. 楊護源,「清代台中大甲溪南地區的聚落拓殖」,〈興大東海學報〉第十七期,頁 457-508,2006 年 9 月。
  3. 王政文,「古文書所見清代沙轆社土地流失原因析探」,〈興大東海學報〉第五十三期,頁 121-144,2014 年 6 月。
  4. 林翠鳳,「林爽文事件案首王勳神化崇祀考」,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第 6 期,頁 1-13,2017 年 1 月。
  5. 李修瑋,「大肚王國的前世今生、大肚王國區域內之人文自然會編」,台灣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發行,2015 年 4 月。
  6. 陳韋誠,〈英勇成神──追溯臺灣一位順天國平海大將軍的故事〉,【民俗亂彈】,2016 年 7 月。

爽文你好嗎:跨域歷史小說

  • 作者:張凱惠
  • 出版社:也品文藝
  • 出版日期:2018/05/04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