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張凱惠專欄》平海大將軍王芬-族群矛盾下的犧牲者(一)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清國乾隆末年的 1787 年,台灣島西半部發生一起共 30 萬人起義抗清事件,台灣人民捲起袖子、拿起鋤頭和開山刀,集結起來反抗滿清貪官治理,戰事歷時一年又四個月,南北各義軍兵因不敵清國六萬大軍東渡參戰而終告失敗,台灣史上稱為最規模最大之民變—「林爽文事件」。

以清國統治者角度視之,「民變」為不可饒恕的「謀叛」與「謀反」大罪,先祖烈士們於清宮奏摺中被稱之為「逆首」、「賊目」、「一介草民」、「烏合之眾」等等,然台灣民間卻有不一樣的看法;除了各地留下以「爽文」為名的地名、相關廟宇和地方信仰文化外,林爽文旗下的第二把交椅——平海大將軍「王芬大哥」,在民間立有宮廟六座,世代香火不絕,祭祀這位生前為鄉親抵擋海賊、起義抗清,死後屢顯神蹟、庇祐地方的大英雄。

若造訪這位「王芬大哥」的故居——台中市沙鹿蔴園的「福興宮」,或「王芬大哥」曾任鹿港八郊總教頭所在的鹿港「福靈宮」,那麼將有更多的發現;前者對於「林爽文事件」輕描淡寫,後者的宮廟沿革則時間順序說明顯然有誤,這是為何?

「林爽文事件」中有關王芬大哥的事蹟,是一段震攝人心的淒美故事,如果平海大將軍王芬不死,也許義軍無需圍城諸羅十個月,早在清國大學士福康安率領援軍東渡之前,攻下諸羅縣城,相信歷史的結局也會不一樣。此篇文章將描繪王芬大哥是何等人物,出生於台灣的他是否有原住民血統?他在「林爽文事件」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如何戰亡,同時死後在民間所顯得神蹟,並闡述歷史上鮮為人知的發現。

王芬大哥生平留下的歷史問題

《沙鹿鎮志》1記載了關於王芬的生平:「王勳,又名王芬,曾參與反清活動。清乾隆年間,生於大肚山西麓的麻園車埔(今福興里),長於田仔湖(今沙鹿六路里過洋仔湖),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幼時入書房求學,鑽研兵法,喜好練武,性格豪邁,急功好義」。

民間又稱王芬為「王勳」或「王恩」,若以台語發音即為「王芬」,西元 1754 年(清國乾隆 19)出生於台中沙鹿的麻園車埔,坐落於今日台中市大肚山台地上,沙轆社與水裡社的共同社域內。身為王芬的父親王丁是泉州晉江人,在林建隆教授所寫的「刺桐花之戰」2提到王芬的母親(名陳月雲)為帕瀑拉族人,果真如此,他的身上是否留著一半平埔族人的血統呢?

王勳千歲(王芬大哥)出生地麻園庄地理位置圖
資料來源:【GIS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台灣歷史百年地圖,也品文藝工作室 重繪

十八世紀中葉的「麻園車埔」,究竟是甚麼樣的一個地方?王芬在此地出生,於水澤地「過洋仔」成長,北勢溪自 800 公尺陡降穿流其間,紅土坡上種著諾一片相思林,王芬曾以砍相思木燒炭維生,後來駕牛車幫人搬貨物,往來牛罵街、沙鹿街、大肚街以及沿海的五汊港、塗葛堀港和鹿仔港等繁華的商業街,少年英雄的他,曾號召麻園鄉勇上大肚山清剿搶劫商旅的土匪窩,大大保障往來商旅和地方鄉親的生命財產安全。

十七歲的王芬為人慷慨尚義、濟弱扶傾,拜少林五祖傳人洪德謙學藝,經常出面排解漳泉朋友的糾紛;二十歲餘,鹿仔港(今彰化鹿港)商郊延攬為武術總教頭,保護鹿港商人利益與地方安寧。《沙鹿鎮志》是這麼形容王芬:「頭如斗大、身高七尺、孔武有力,揮舞百二十斤大刀,鄉里異之。」其魁武強壯的體魄,可以一敵百,總讓敵人聞風喪膽,素為沿海盜匪所畏懼。從這些經歷,不難感受到王芬強烈散發著「保鄉衛民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他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與土地的聯結是如此緊密與深厚。若王芬的父母都是甫入墾平埔族社域的一般漢人,那麼王芬所呈現對於土地人民的情感便顯得非比尋常。

台灣民間傳言王芬拜「少林五祖」3傳人「洪德謙」為師,少林五祖又稱「洪門五祖」,這位傳人又是何方神聖呢?王芬拜師的十年前,有一位俗名鄭開,乳名洪二(又名萬提喜、雲龍和尚),原是一位拳師,在漳州雲霄縣城外東方 8 公里依山傍海處——高溪鄉觀音亭創立「洪門天地會」,為掩護身分而假裝出家,以傳授南拳來廣召徒眾。洪二和尚於 1768 年(乾隆 33)和 1770 年(乾隆 35)曾兩度在漳浦起事,被官府捕殺三百餘人。

然而乾隆皇帝第一次聽聞有關「天地會」,則是從林爽文手下——被俘的義軍領袖楊詠(被派守彰化縣城)口中得知,窮盡各種嚴厲手段,皇帝才探得該秘密組織為洪二和尚於 1761 年(乾隆 26)所創。回頭來看,洪二和尚其實便是閩省「洪門五祖」之傳人,就地緣和時間判斷,也許 1771 年(乾隆 36)王芬所拜的師父洪德謙,可能與「少林五祖」之「二房」洪大歲之傳人——洪二和尚為同一人,兩次起義失敗後藏身鹿仔港,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可證明。

洪二和尚於 1779 年(乾隆 44)過世,4 年之後他的徒孫廿二歲嚴煙,自福建漳州來到台灣傳佈天地會,招收會黨,這年林爽文與王芬將屆而立之年,偕同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秘密加入天地會。問題是首次東渡台灣的嚴煙,年方廿二,又如何有這般說號召力與說服力,讓眾多彼此不認識的人冒死入會呢?莫非洪二和尚所創天地會早已於台灣秘密流傳,又或者王芬的父親王丁本是資深的洪門成員之一?

卅三歲的王芬與三十歲的林爽文,於 1787 年(乾隆 51)的中秋夜,召集眾兄弟加入嚴煙所傳的洪門。大夥推舉林爽文為大哥,王芬則擔任大肚山台地八卦會堂主,同年十一月底眾人舉反清之旗,攻下彰化縣城。然而,起義不到兩個月,王芬卻反被清鹿仔港義民、牛罵頭(今台中清水)之客泉鄉勇與大肚社蕃秘密圍攻致死,這是為何?

許多歷史謎團讓後人一頭霧水,輕描淡寫的歷史文字裏,透露著複雜、矛盾和尖銳的族群關係,有些斷續和遺漏的線索,都是解讀王芬大哥生平的重要訊息。也許,應回到王芬的出生地——拍瀑拉族沙轆社與水裡社域,從血緣和地緣關係來釐清問題的起源,追溯王芬大哥的母親究竟是帕瀑拉族人、或僅眾多移民家族中之陳氏成員處著手。

回溯不輕易屈服的歷史:拍瀑拉族

拍瀑拉族(Papora、Vupuran、Bopalat、Basagar、Babusagar)對社會大眾而言仍然陌生,又稱為「巴布拉族」,曾是中部「大肚王國」4的主要成員,分布於今日台中市大肚區、大甲區、沙鹿區、龍井區、梧棲區、南屯區和清水區一帶的大肚山台地和清水濱海平原,大致分為四大社群—牛罵社、沙轆社、水裡社和大肚社;其中沙轆社的社域大約分布在沙鹿、梧棲區,和清水南邊部分地區。

1661 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佔領台灣,欲於台灣中部屯田養兵之際,曾兩度被大肚鹿港地區和苗栗中港的平埔族擊退,損兵折將 900 至 1400 人;9 年後 1670 年(康熙 9)鄭氏王朝捲土重來,派遣劉國軒部隊掃蕩拍瀑拉族等社,殘殺三百餘人,大肚社和水裡社逃往埔里,沙轆社只餘六人潛匿海口幸免於難。

30 年後,當郁永河於 1697 年(康熙 36)從府城北上淡水採硫磺,途經大肚社時看到了無生機的荒涼景象:「一路大小積石,車行其上,終日蹭蹬殊困;加之林莽荒穢,宿草沒肩,與半線以下如各天」;1713 年(康熙 52),藍鼎元在《鹿州全集》中寫一段隨軍踏查半線(今彰化市)以北土蕃的紀錄:「北路地方千里,半線以上,民少蕃多。大肚、牛罵、吞霄、竹塹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可見從大肚溪以北人煙罕至,而倚山濱海的土地含鹽分高、土多貧脊,不適合耕種。

拍瀑拉族五社古今地理位置對照圖
資料來源:「大肚王國的前世今生、大肚王國區域內之人文自然會編」,台灣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發行,104 年 4 月。

經過 50 年休養生息,帕瀑拉族恢復昔日雄風,並開始與漢人有些接觸。1722(康熙 61)年巡台御史黃叔璥經過沙轆社接受清國土官招待,寫下所見所聞,他說沙轆社的土官名為「嘎即」,社民多聽他的指揮行事,不敢違抗,最近漢人看上沙轆社南邊沃土,因此向土官請墾;他表面佯裝同意,私下卻告訴社眾,祖先留下有限的土地讓族人有田可種,若今天賣地給漢人,他們勢必侵占欺弄,最終整個社地都佔去,土官鼓勵族人群起反對,讓自己有藉口拒絕,避免傷了與漢人朋友的感情。

事實上,除非經土官或部落頭目證明為「無主荒地」,康熙朝禁止漢人以租、典、買、賣任何形式開墾蕃地,為的是防範漢人挾海自重,拉攏原住民聯手對抗清國;相對而言,此政令相對保護原住民土地免於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險。因此倚山臨海的帕瀑拉族仍然過著傳統的生活,男人在大肚山獵捕鹿、山豬、山羌、野兔,下海則可捕魚,婦女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雖海濱平埔水土苦惡,但近山的山泉水卻可以灌溉水田,一直以來都能自給自足。

自 1724(雍正 2)年起,雖開放蕃業主可合法招墾漢佃或租地給漢人開墾,除了牛罵新庄(今日清水)外,其餘拍瀑拉族人堅守祖地,使得垂涎沃土的漢人無機可乘。(待續)

註釋:

1王仲孚、童培根,《沙鹿鎮誌》人物篇——王勳,臺中縣沙鹿鎮公所,1993,p648-649。

2林建隆,《刺桐花之戰》,圓神出版,2013,臺北市。

3天地會有一套「洪拳」,匯集多家武功而成,出自少林。少林五祖又稱少林五祖師或洪門五祖,與康熙 13 年(1674)「火燒南少林」之天地會起源傳說有關。傳聞「火燒南少林」後,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蔡德忠、馬超興五人在福建和廣東秘密開展「反清復明」活動,人稱「少林五祖」。五祖代代相傳,分散在不同的省份召收會黨、發展組織,傳遞「驅除韃虜」的漢民族意識,王芬 17 歲時,距離天地會創立約 100 年,可見洪德謙為洪門五祖傳承第二或第三代。在清國祕密結社是一個殺頭的事業,直到 1787 年林爽文起義之後,乾隆皇帝才從被捕的抗軍首次聽聞天地會。

4大肚社王國的相關的文書紀錄為荷蘭人所留下,有關戶口資料多半由各部落前往參與「地方會議」時所做報告,1650 年大肚北社、中社、南社三社共有人口 336 人,為大肚社的中心,其餘拍瀑拉族各社牛罵社 193 人,沙轆社 106 人,水裡社 121 人,貓霧捒社 116 人;大肚王國由甘仔轄‧愛著臘密統治共 20 個社,荷蘭人稱他為「白晝之王」,各社人口均介於 100 至 200 人之間,整個大肚王國約 4 千人。

爽文你好嗎:跨域歷史小說

  • 作者:張凱惠
  • 出版社:也品文藝
  • 出版日期:2018/05/04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