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瀏覽標籤

台灣歷史

《思想坦克》談《蘋果日報》的《美麗島》40周年特刊

吳乃德日前發表一篇文章〈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提醒我們:縱使歷史記憶不是歷史,但是歷史記憶卻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更是每一個民族之所以存在的重要資產。12 月 10 日的《蘋果日報》(以下簡稱《蘋果》)也以「民主之春」為題,隨報附贈厚達 40 頁的《美麗島》雜誌 40 周年復刻本,在這座島嶼的民主與自由面臨危機之際,以這種復古而開新的方式作為紀念。

《黃宗玄專欄》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境遇:從托爾斯泰到呂赫若的呢喃低語

西元 1812 年,是拿破崙攻陷俄羅斯的關鍵年。拿破崙引來的巨大災變,除了在文化、思想上影響深遠,也一併觸發了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等的創作養分與生命反思。在音樂上,柴科夫斯基的 《1812序曲》,生動地描摹法軍攻入俄國,卻遇上了冰風暴的嚴寒氣候考驗。佯裝敗逃的俄國軍隊,最後齊力大反攻,以震天的砲響聲,諭示斯拉夫民族獲得最終的勝利,為大時代留下輝煌的一頁!

《想想論壇》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唱歌演戲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戒嚴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你想登台歌唱、在螢光幕前演出,都需要考取歌星證或演員證;在尚未開放出國觀光的年代,也要憑證申請,方可出國表演。

《黃宗玄專欄》18世紀的反抗運動:林爽文事件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10 月 19 日,適逢國立台灣文學館做 16 歲。這是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以日治時代的台南州廳作為文學館主體,並且經過仔細的維護與還原,讓具有 109 年歷史的老建築,重燃新的生氣與熱情!這日,文學館舉辦了一系列的作者與民眾面對面的講座活動,以更加深刻地方式,融入市民生活,讓整個城市充滿了文藝氣息及人文歷史的重要足跡。

《孫博萮專欄》看柯文哲影片:是談「科學」還是「柯學」?

筆者最近因為準備報告在搜集資料,故會至特定政治人物臉書瀏覽,在瀏覽到台北市長柯文哲臉書時,看到柯市長自 6 月份起在 Youtube 頻道開設「這就是科學」單元,身為醫師的柯市長,嘗試透過自身對「科學定理」的認識,觀察人類行為與現在的台灣政治生態,從「自然科學」來看「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