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綠能補給站專欄》李敏教授刻意忽略的核電真相(下)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作者:distel2610

日前李敏教授以 Jacopo Buongiorno 的演說內容為基底投書的文章,刻意對核電危害避重就輕,誘導讀者誤以為核電百利無害。綠能補給站在上篇針對核電耗費的資源、核廢料體積與毒性、以及核災影響範圍等部分,一一戳破李教授不敢明說的真相。而本篇則要從核電的碳排和致死人數等角度出發,跟大家談談核電用在台灣真的夠「潔淨」嗎?

核電不確定性高、碳排難估算

所謂生命週期碳排是指某種發電方式在製造出電力的所有階段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李教授用一張圖表說核電生命週期碳排比許多再生能源更低,因此核能符合綠能。然而,綜觀國外目前許多相關研究結果,對於核電的生命週期碳排估算落差都很大,範圍在每度電 4 到 220 克二氧化碳都有,並不是李敏教授說的僅僅 12 克而已。

為什麼各研究估算的核電排碳差這麼多?

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物理學教授 Keith Barnham 解釋是因核能生命週期還包含鈾燃料製成階段、核電廠除役階段、以及核廢料處理階段。其中,鈾燃料製成階段的碳排會隨著鈾礦的原鈾濃度高低而不同,而核電廠除役和核廢料處理則都因為現有經驗不足而難以估算(核廢料處理需數萬年,現在怎麼估算),才會造成估算落差;然而這些容易造成估算不確定性的階段,卻都是再生能源生命週期中不需經歷的。

李教授隱瞞核能部分階段碳排計算的高不確定性,又刻意忽略世界各研究結果的差異,只挑一篇核能碳排較低、對自己的立場較有利的研究,就想帶風向說核能碳排很少很乾淨;明明有些研究結果指出核能生命週期碳排遠高於所有再生能源如風電、光電、地熱、水力發電等,怎麼李教授就視而不見?

國外許多研究估算的核能生命週期碳排都不同且落差極大。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核電造成的間接死亡明顯被低估

同樣也是單一圖表帶風向的手法,李敏說每發電萬億度造成的死亡人數是核能最少,藉此引導出核電對公眾健康影響最低的印象。這種論述簡直和國內擁核政黨和團體最常用的話術「沒有人因核災而死」不謀而合。而李教授在這段著墨不多,顯然自知拿著發電過程交通事故、水壩潰堤、工程上的工安事故等死亡率去連結「該能源對健康的影響」是非常荒謬的。

事實上,核電最被詬病的健康威脅,就是核燃料及核廢料的輻射問題、還有核災發生後對人體及環境無可挽回的長期輻射危害。

近年日本有越來越多關於福島核災間接死亡者的估算,就有報導指出已有近 10% 福島災民接連死於核災輻射影響及自殺。福島核災後發現災區 38 萬民孩童和青少年中,有 152 人確診甲狀腺癌,罹癌比例超過正常值100多倍,這還不包括往後幾年陸續發現的罹癌者數量;而一份 2014 年的調查發現,福島災民因核災造成的身心壓力而死亡或自殺的約有 2973 人。

李教授引用的研究是在福島核災發生後幾個月發表的,雖然聲稱有加入福島核災死亡率,但核災跟火災不同,核災不會在發生當下就讓人馬上倒地死亡,卻可能因長期的輻射影響而致癌,更多的是罹癌恐懼及流離失所數十年造成的心理壓力使許多災民自殺或生病死亡,其他如各國鈾礦產區輻射汙染使周邊居民罹癌也是時有所聞,這些致死率才是核電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卻都沒有在李教授引用的研究中被統計。

「以核養綠」規劃依賴更高比例燃煤發電

擁核團體對於核災後許多人因核輻射致癌致死的事實,總是用「致癌原因很多、不能單單歸因於核輻射影響」的說法來為核電開脫,但另一方面卻又將空污致死人數全部歸因於燃煤發電,這般雙重標準的行為,在李敏教授的投書中也是展現淋漓。燃煤發電只是空污成因的其中一小部分,而且吸菸及汽車廢氣等也可能導致肺癌,直接用肺癌人數作為空污致死人數並不精確,就更別說將空污死亡人數直接等同於燃煤發電致死人數了。

況且若真要批評燃煤發電,李教授和擁核團體是完全沒有資格的。原因是李教授及其所屬擁核團體主張「以核養綠」當中所規劃的燃煤發電比例高達 40%,遠遠高於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規劃的 30% 燃煤比例。

顯然他們心知肚明,以台灣目前的條件來看,若想使用或發展核能,就必須搭配更大量的燃煤發電來支撐。

但這種嘴上砲轟燃煤發電是空污元凶、實則規劃依賴更高比例燃煤發電的兩面手法,實在不該是一位具學術素養的教授所應為之。

李教授用了好幾段似是而非的論述、截了好多斷章取義的圖表,就為了導引出核電是潔淨能源的結論。只是在全球專家不斷論戰下,至今都還無法將核能重新定位為綠能,又豈是李教授這般以偏概全誤導讀者就能改變?

又以,李教授如此努力想把核能歸類為綠能,為什麼不直接支持現在發展穩定又毫無疑問屬於綠能的風電、光電等再生能源呢?希望李教授身為專業學者能秉持學術良心,用更完整、全面的論述讓大眾了解核電的真相。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