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消失與損失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StockSnap
每個人寫臉書的動機都不一樣,我一開始寫是因為反服貿電信的需要,後來繼續寫是想要留下一些紀錄給自己看,光陰飛逝,把每一天的想法寫下來,彷彿那一天就沒有消失。回想自己十幾天沒寫的那一段時間,好像是空白跳越,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
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而言,消失常常是好事,而且是必要的,換成 iPhone 16 讓 iPhone 15 消失,這樣的選擇就是進步的動力。
像賈伯斯所講的那樣: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發明。他將死亡視為生命不可避免且必要的一部分,強調了它在推動新事物和變革中的積極作用。死亡不僅象徵著生命的結束,也意味著新生的開始——這種循環促使人類不斷前行、創新並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消失看起來好像也是好事,消失明明就是不見了,東西不見了為什麼會是好事?消失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只有當某種消失被哀悼或被賦予負面評價時,它才被視為「損失」。與損失不同,消失有時可以是積極的,甚至是令人渴望的。
黑格爾的進步哲學強調歷史是理性發展的過程,人類活動自我實現,在思想文化和政治上不斷進步。當下總是被未來超越,未來被認為是開放的、長期來看一定更好的,並且可以積極塑造。這種進步理念體現在資本主義、科技和工業等現代制度中。
整體而言,損失或消失為社會帶來進步。然而,任何「損失體驗」對於個體而言都意味著退步,某些好的事物終止了,並將在未來留下痛苦的空缺。損失無法被主動掌控,而是必須承受的。
我們幾乎都曾經去參加過告別式,告別式的正面佈置的莊嚴肅穆,逝者的照片呈現生前光明燦爛的一面,在布幕的後面是冷冰冰的遺體和棺材,除了至親好友以外,沒有人會看到另外一邊的場景。
在現代社會中,消失往往被視為進步的代價,甚至是推動進步的必要條件。正如賈伯斯所言,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發明,它清除了舊的事物,為新的誕生騰出空間。然而,這種進步的敘事在個體層面卻經常伴隨著損失的痛楚。消失本身並不可怕,但當它被賦予情感價值時,便成為損失。我們懷念的,是那些消失的事物所代表的記憶、意義與自我的一部分。
每天的書寫像是一種對抗消失的儀式,把每一天的想法寫下來,就彷彿那一天未曾真正消失。反觀那段空白的日子,彷彿什麼都沒發生,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這種空洞感讓人思考,記錄的意義是否在於延續那些被忽視的片刻?
在告別式上,我們目睹的是一個象徵性的分界:正面是莊嚴的儀式,背後卻是冰冷的遺體。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消失被遮掩在布幕之後,但那些願意穿透布幕的人,或許能以不同的視角去反思:這個人的消失對我們來說,究竟是損失,還是某種收穫?
在消失與損失之間尋找平衡,珍惜當下,在歷史與記憶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圖片來源:取自pixabay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