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說放寒假了,我已經規劃 1/14 日本指宿馬拉松,報名費交了、行程、住宿交通安排好了,突然發現前一天是總統、立委的大選,只有放棄,這到底是誰的錯?
真的有差我這一票嗎?
年輕的時候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如果達不到就會非常的自責,真的不能夠了解什麼叫做「盡力了就好」,設定目標卻沒有拼命的去把它達成,怎麼叫做盡力了就好?
如果不把目標當成極其重要的事情,怎麼有可能逼迫自己,不顧一切拼了命的想要去把它完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卻同時又保有一個彈性的空間「盡力了就好」,實在難以令人理解。
不過現在倒是非常了解這是什麼意思,以前設定的目標都是自己專長、基因、環境、努力、和運氣,個人能夠掌握的東西比較多,現在所設定的目標有太多不能掌握的東西。
昨天看的電影「春風勁草」 講到幾句話:
這個世界就是一場在永遠變化中不同勢力間的角力;The world is a struggle between different, ever-moving forces.
一項社會行動,並不等同於每個個體的總和;The actions of a society are not equal to the sum of its individual parts.
這意味著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採取的行動和決策,不僅僅是所有個人行為的簡單相加。它涵蓋了更複雜的動態,包括集體意識、社會結構、文化規範和權力關係等因素。換句話說,社會的決策和行動反映了超越個人行為之和的複雜交互作用。
再問一次:真的有差我這一票嗎?
這麼多粉,台灣到底還有沒救?無知才是「力量」,理性的直覺反應是「置身事外」,像許美華那麼熱情的人,應該是少數。
很多人都說;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遠離某某粉。這不是好玩隨便說說,有很深刻的理論基礎。但遠離有包括不要和他們作戰,避免與豬打架,事不關己嗎?
愛默生曾深刻地觀察到: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是對性格的坦白。
我們的觀點不僅僅是對周圍世界的反應,它們是我們內心自我的顯露。愛默生的這句話的核心在於,個人觀點與個人品格深深交織在一起。
當我們形成關於政治、文化或日常事件的看法時,這些觀點都受到我們經歷、信仰、價值觀和偏見的影響。因此,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的個性、道德指南針和情感成熟度。
一個對人類抱有樂觀看法的人,很可能擁有一個充滿希望、同理心和對人性善良的信念的品格。相反,一個悲觀的觀點可能透露出一個由懷疑、過去的失望或情感防衛層塑造的性格。
世界上很多自私自利或莫不關心的人,想到電影「春風勁草」 ( About Dry Grasses)中女主角講的這句話:
再多漂亮的字眼,也比不上真的帶著一桶水,去一個為乾旱所苦的地方;Fancy words will never replace bringing a bucket of water to a place suffering from drought.
我好像突然了解自己選擇的意義!
重點不在於是否差我這一票,而是關於自己的選擇,對於乾旱的土地,有沒有去澆下這一桶水。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