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克服絕望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和他的作品《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 1951)。 圖片來源:截自 Rien ne veut rien dire YouTube

有個朋友說:政府最近開放可查閱自己的檔案。我看到最誇張的調查局資料最新到 20 世紀末,換句話說,各位都有。

許多野百合的同學都去看了自己的檔案,互相分享自己當年的經驗。我是不用去看,我絕對沒有,根本不可能有我的檔案,當年我乖的跟什麼一樣,林宗男在後面說:我比忠憲乖。

想想自己當年到底在做什麼?沒有叛逆和反抗嗎?不對抗體制和世界嗎?想想那個時候,我主要是在對抗自己!

在當今許多年輕人很迷惘,許多行為就我看來是因為「絕望」,那對抗絕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是「希望」嗎?

或許很多年輕人是這樣想:只要有希望,就能夠克服絕望,所以誰給我希望,不管真實與否,機會是否渺茫,這就是我人生的出路,未來的寄托。

我在研究所畢業之後,去澎湖當了兩年兵,退伍之前想說我要做什麼?沒有出國念書的同學和朋友幾乎都一退伍就立刻去工作,去台積電、聯發科、台達電等等等等。

但是我沒有,我給自己大概半年的時間,然後再去工作。當兵預官的薪水存了大概 10 幾萬,有好幾個好朋友很不以為然的訓斥我不切實際,以為我是另外一個因怕工作困難而躲起來的同學。

我因為「希望」而做這個決定嗎?公費留學只錄取一個人,我覺得並不是,當時我也覺得自己考不上,我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克服絕望」。

我在野百合運動之後,知道去德國唸書不用錢,碩士班一年級跟兩個同學一起每天中午到台大語文中心去學德文,一開始當然非常簡單。老師實驗室有一個台大外文系的女助理,她已經修過兩年的德文,看我在電腦上面打上面有兩個點的字母,哈哈大笑的說:太弱了吧,我不好意思地回答:真的太弱了。讀德文到德國去唸書真的是「希望」嗎?我覺得也不是,是「克服絕望」。

念大學時,我很喜歡卡繆,他有一句話:

「真正的進步只有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之下才能找到」。

希望就會產生慾望,自己會拿到的,別人會給我的,我拿到以後就可以變成怎樣怎樣。卡繆問說:我們怎麼可能生活在一個充滿苦難、空虛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最終毫無意義死亡的世界裡面呢?他的答案是:不可避免地接受荒謬,沒有留下任何希望。因為只有那些沒有希望的人才能轉向當下,希望會讓人專注於未來,它使我們對現實、世界、生活、和人們的存在失去信心。

「任何懷有希望的人不僅對這個世界的陰暗面,而且對這個世界的光明特徵都視而不見,而沒有公平地對待存在的本質」,卡繆寫下這些文字並不是很老,大概在 20 幾歲。

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要求自己只生活在確定的事物中,而不是“呼喚希望”,他曾經說:在我們周圍充滿暴力和死亡的世界裡,沒有希望的餘地。但那裡可能存在著真正的文明,一種更喜歡真理而不是謊言,更喜歡生活而不是夢想的文明,這個文明不需要希望,人根據自己的真理生活在其中。

不管是「藍色巨星」或「寂寞終站」都曾經告訴我們「決心才是真正的天賦」,如果仔細思考會發現這裡所謂的「決心」並不是因為「希望」,而是傻傻的盡力就好,「盡力就好」並不是說給別人聽的,也不是由別人來判斷,而是自己。

不是希望、而是真理,才能正確評估真實的世界,活在當下,而不是未來。

克服絕望、而不是希望!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和他的作品《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 1951)。
圖片來源:截自 Rien ne veut rien dire YouTube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