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筱峰專欄》《被禁錮的頭腦》米沃什

圖片來源:截自李筱峰臉書

1951 年,一位波蘭駐法國的外交官(文化專員),唾棄了他的波蘭的共產政權,在法國尋求政治庇護。1961 年他流亡美國加州,受聘於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擔任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他就是 1980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今天是這位追尋自由的波蘭著名詩人、翻譯家、散文家米沃什的冥誕,1911 年 6 月 30 日他出生於鄰近立陶宛首都維爾諾的小鎮塞特伊涅。他直到大學都在維爾諾度過。

1934 年波蘭與納粹德國簽訂為期十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但才過五年(1939 年)德國就毀約入侵波蘭,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被納粹德國佔領期間,有超過 100 萬名猶太人以及大量的波蘭人和羅馬人在這裡遭到有計劃的謀殺。

那些殘酷的歷史場景,都讓米沃什歷歷在目。他在 1944 年的日誌體回憶錄《獵人的一年》中追憶:「華沙長達 5 年被納粹佔領,城市公寓的牆壁麻麻點點,人質在街角被處決;猶太人聚居區成了被德國人摧毀的廢墟。」;他的詩集《三個冬季》,多是描寫波蘭人在納粹控制下所受的苦難,預言波蘭將遭到災難,中歐文化將受浩劫;他還編選一部抗德詩集《無敵之歌》。他喟嘆:「良心的痛楚令我沮喪」!

二戰後,波蘭成為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華沙成為與西方世界對立的「華沙公約」的總部。

故鄉和祖國波蘭先後被納粹佔領、被蘇聯軍隊控制,米沃什自我砥礪「我強迫自己以高尚的情緒自娛,我斬斷了往日束縛我的鉗制,於是我內心的自由湧現了。」

這個自由人終於在 1951 年投奔自由,他這樣戲言自己:「我與文學圈的同行背道而馳,並逃往『沒落中的西方』,這需要有相當大的愚蠢」。

二戰後,米沃什發表近三十部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論著。代表作有《權力的攫取》、《被禁錮的頭腦》、《站在人這邊》、《米沃什詞典》⋯⋯。他注視著人的根本處境,解析人的存在。他觀察極權國家的制度,解析人類在極權制度下所受的痛楚和磨難。

在流亡寓居異國的時刻,米沃什經常處於邊緣化狀態,遭遇不同營壘的敵手攻擊、抵制。聽說他的《被禁錮的頭腦》一書出版後,從未上過書店的書架。

然而,終有慧眼識英雄,1980 年,米沃什由於「在自己的全部創作中,以不妥協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滿劇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脅,表現了人道主義的態度和藝術」,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90 年代初,米沃什返回波蘭克拉科夫居住。2004 年 8 月 14 日,米沃什在克拉科夫家中病逝,享年 93 歲。

用米沃什自己的話,總結其一生:「我一生的故事是我所知道的最為驚人的故事之一。」

圖片來源:截自李筱峰臉書

原文出自李筱峰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