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這一政治詞彙,是出自蘇起於 2004 年所出版的著作《危險的邊緣》。該著作中,蘇起認為陳水扁於 2000 年當選,因陳所屬的民進黨於當時台獨立場明確,引起中方對我方的強烈不滿與國際霸凌。在陳水扁保證不會宣布台獨的背景下,蘇起創造「九二共識」一詞,期望陳與中國能夠在這個詞彙所表示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意義下,兩方能夠保有彈性且良好的互動。
圍繞在「九二共識」背景是描述中台兩造官方所指派的「民間代表」-海協會與海基會於 1992 年的會談。會中談到目前兩方在各方面的交流無太大問題,但總會碰到「政治」這一主權認同的問題,於是我方提出在「一個中國」之下,各自保有解釋的權力,也就是「一中各表」的概念,讓雙方都能在這個概念下,保有詮釋「中國代表權」,讓雙方交流時都能代表各自的中國。
然而,我方固有領土幾乎不在舊有中華民國的範圍之內,而中方卻已繼承著幾乎所有的中華民國領土,雙方交流居然還得爭論中國代表權與詮釋權,看起來十分弔詭。當然這是無可厚非的一件「大事」!畢竟當時中華民國(台灣)的統治階層們與社會氛圍仍是以「統一全中國」的方向去與中方談判,只不過礙於敵大我小,所以我方的交涉可以說是為了「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面子」以及「地方對中央」這些概念下所做的行動。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舔共」行為了。
當然,為了統一,1991 年的時候雙方甚至針對簽訂「和平協議」進行協商,只不過後來破局了,由此可見我們可以這樣推測:舊有國民黨所培育或是繼任的人物,從一開始期時便不在乎誰統誰了,只要達成最終統一就可以了!
話說回來,1992 年會談,「一中各表」這樣的意識形態,依據《危險的邊緣》內文描述,中方代表海協會以「尊重並接受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會後正式來函表達「未表示正式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事務性商談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中方甚至更稱「對『一個中國』認知不同」。也就是說,92 年的會談中台雙方根本沒有達成甚麼「共識」,達成共識的僅出現在當時台灣的整個社會氛圍之中,「共識」的概念可說是當時黨國政府所塑造出來的「台灣社會共識」。
另一方面,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期的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無論檯面上檯面下我方都展現出積極地與中方交好的態度,試圖營造出台海兩岸正往和平「統一」的結局走去。然而臺灣第一次總統大選之後,李登輝對中方態度轉為強硬,最後認同以蔡英文為起草人之一的「兩國論」作為中台雙方交流的基本點,讓「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是以平等的兩個國家立足於世界上,但此舉一口氣激怒美國與中國,讓「兩國論」成為錯估世界局勢的代罪羔羊。
李前總統之所以會有前後這樣如此大的轉變可能是因為權力尚未完全掌握穩定的關係。如以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為分水嶺,96 年選舉之後讓李登輝完全掌握住國民黨黨內的權力,因此在 99 年才會有「兩國論」的國家定位宣示。然而以下所發生的兩件大事都顯示著中國非常激烈的反應,分別是 96 年台海飛彈危機與 99 年中台瀕臨戰爭邊緣,中方更是直接霸氣且強硬地表達九二無共識,直接破壞了當時台灣社會所營造出來的「共識」和諧氣氛,因此「九二共識」的正當性與真實性更是挺令人所質疑。
但是近十年,中方又再度提出自己曾經否認過的「九二共識」,如此出爾反爾的政權,其目的是顯而易見地。而我方附和著此「九二共識」的人又是安著甚麼心態?其中又很明顯地差異是,我方支持著「九二共識」的族群與中國共產黨政權所稱之又,是各說各話的相異兩個概念,再再證明「九二共識最大的共識便是無共識」這句話是確確實實地!
而現在,前「九二共識」的支持者們又意圖創造一個莫須有的東西,來顯現他們心中「偉大的祖國」對台灣的「憐憫」,這究竟只是為了他們心中那虛無飄渺的「統一大業」,還是只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但無論為何者,他們所謀求的福利都不是為了台灣人民。對於這樣的人是否該繼續支持,必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本篇文章作者為劉柏毅,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喜歡針對時事的某些歷史觀點進行評論,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