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從日治時代到戰後,台灣人的傳記隨著政治時局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6 日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在演講中指出,據他至少 20 年來的研究,包括參與滿州國、汪精衛政權等旅外經驗的台灣紳士們,約有 7 至 900 人,他們的故事無人知曉,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還需要學界或媒體肩負責任,補全這些空白與迷團。
「沒有人就沒有歷史」許雪姬提醒說,目前關於台灣的歷史,什麼都有人想研究,但反而就是人物史的研究最缺少,但以他從 1987 年解嚴後展開訪談至今,曾協助他進行口述歷史的人物,已經有 2/3 不在人世間了。台灣近代人物史的保存,正在跟時間賽跑。
許雪姬表示,有關日治時期人物的研究,其初步的資料,最重要的是有關台灣人、日本人編的人名錄、人士鑑、職員錄等,如《臺灣人士鑑》、《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但光這些資料還有不足,《滿華職員錄》、《華北職員錄》、《中國紳士錄》中,還有不少台灣人的小傳值得參考,尤其是集其大成的《中國紳士錄》。
許雪姬在 2011 年發表《去奴化、趨祖國化下的書寫—以戰後台灣人物傳為例》一文時就曾經指出,戰後人物傳,與日治時期有不少落差,有消失也有增添,尤其有旅外經驗的台灣人,其傳常有時間空白之處。
以國府的駐巴拿馬領事吳敦禮的故事為例,不但在日治、戰後的人物傳記中,書寫內容完全不同,戰後甚至只提了他的著作,隻字未提他過去的外交工作,他另以「吳克竣」之名在汪政權的擔任駐日本橫濱總領事一事,也在40年之後,才被許雪姬發現。杜聰明、陳錫卿等人的傳記也是類似的狀況。
當時約有至少 7 至 900 個台灣人曾經因為政治或經濟的考量,跟著殖民者日本人前往滿州國,藉著通日文、中文的優勢,經商、擔任官僚等,更有 2、300 人是醫生,當時的滿州醫學大學更是非常好的學校。許雪姬指出,這些人雖然在滿州國生活頗為習慣,但終究因為政權更替無法在那裡終老,被迫回到台灣,而他們的第二代普遍不習慣台灣的生活,因此後續大多藉著留學跑到美國、加拿大,讓他們的故事漸漸消失在歷史舞台上。
許雪姬指出,戰後,俗稱「半山」,曾有中國大陸經驗的台灣人,有不少備受重要,在二二八事件受到重用,包括王民寧、蘇紹文、黃國書、陳漢平、陳嵐峰等,被派到各地負責,包括在鎮壓前的分化、讓「奸人」浮現、企圖協調等。
但也有不少台灣的重要人物面臨漢奸審判、戰犯審判。但許雪姬指出,荒謬的是,當時的「漢奸」主要是針對汪精衛政權、和日本人做生意的人,然而很多台灣人本來屬於日本國民,怎能以漢奸罪名來處理?最後是「以漢奸罪逮捕、以戰犯罪審判。」的命運。
此外,由於國民政府不承認過去在偽政權的經歷,像是滿州「建國大學」學歷不被承認,這些畢業生還得重新接受「甄審」,並要讀一年三民主義、中國歷史,才能取得學歷承認。甚至還有「漢奸總檢舉」行動,由「在住台灣華僑」舉發包括媚日行為、虐待台灣華僑等。
因此,過去曾在中國大陸的經驗都變得見不得人,寧可隱藏起來。而其實在日治時代的人名錄上,許雪姬也發現,當時的名錄可以附照片,但台灣人大多不敢附照片,甚至不敢說自己是台灣人,而寫是福建、廣東人,但是在他的長期研究下,一眼就看出其實明明是台灣人的也不在少數。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