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洗腎人數逾 8 萬人,但僅有 8 % 使用腹膜透析。醫師表示,腹膜透析雖可讓患者在家洗腎,但出問題也難及時發現,北榮今年引進雲端系統,可監測患者洗腎狀況,防釀嚴重併發症。
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舉辦記者會,北榮內科部腎臟科醫師李國華表示,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台 20 歲以上成人每 10 人就有 1 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全台洗腎人口更突破 8 萬人,並以每年增加 1.2 萬人速度持續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疾病的患者 5 年內罹患腎臟病機率分別是一般民眾的 1.7 、 2.4 、 1.6 倍。
多數人都聽過洗腎,卻不見得瞭解為何要洗腎。李國華解釋,每個健康成人都有一對腎臟,位於後腹腔、靠近背部的地方,腎臟主要功能是製造尿液,不僅可淨化血液中的毒素,也能維持水分、體液、電解質平衡,並且調節血壓、血液酸鹼平衡、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等。
李國華說,一顆正常的腎臟大小約為 10 至 12 公分,若腎功能長期惡化就會漸漸萎縮,出現水腫、眼皮浮腫、血壓偏高、小便出現泡泡、倦怠及食慾不振、全身搔癢、貧血、頭暈,運動會喘等症狀。
然而,並非所有慢性腎病患者都需要洗腎,李國華指出,慢性腎病依照腎絲球廓清率(eGFR)功能好壞分為 5 期,一旦邁入第 5 期,代表身體尿毒素已經無法透過腎臟排除,體內毒素會快速累積、水分也無法排出體外,這時就應考慮是否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
洗腎共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2 種,目前血液透析是最多人使用的洗腎方式,患者的手上會裝有廔管,洗腎時會將血管連接到機器,將髒的血液透過機器幫浦過濾,淨化多餘的毒素和水分,再回輸患者體內,每次需打 2 針、每週需治療 2 至 3 次、每次 4 小時,缺點是必須回到醫院洗腎。
至於腹膜透析只有 8 %患者使用,洗腎前會在肚子上裝置管路,將乾淨透析液注入腹腔 4 至 6 小時排除毒素,再將髒的透析液排出,雖然不需打針,但每天需執行 3 到 4 次換液,每次約 20 至 30 分鐘,可在家執行。
北榮腎臟科醫師黎思源比喻,洗腎就像近視戴眼鏡一樣,只要經過治療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但老一輩對於腹膜透析有許多迷思,例如擔心肚子上開一個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或是認為到醫院洗腎有醫師在比較安全,但實際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感染率不相上下,腹膜透析執行起來更有彈性,適合上班族、偏鄉離島居民以及自我照護能力較好的民眾,不必為了每週回醫院洗腎而舟車勞頓。
李國華強調,腹膜透析雖然好處多多,但因患者都在家洗腎,一旦操作不當、機器出問題或是沒確實洗腎等,醫護人員也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若引流量不足、透析液倒吸都可能導致水腫,嚴重甚至可能引發肺積水等嚴重問題。
北榮今年 5 月首度引進腹膜透析雲端管理系統,患者每次洗腎狀況都會即時傳回雲端,隨時出現任何問題,醫護人員都能第一時間收到警訊,並即時電訪關心,至今已有 40 多名病人使用此系統。
李國華提醒,三高患者、蛋白尿患者、有腎臟病家族史者、吸菸者、痛風患者、長期服用藥物者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