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在想法出現在腦海之前,身體和心就已經先開始行動了。所以我們應該認識自己,探索自己,了解心之所向。”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最近周圍氾濫著各種療癒和治癒的訊息,但即使這些療癒的資訊一擁而上,我們還是一樣疼痛。
因為那些偉大的指引,對平凡的人來說實在位於太遙遠、太難行的高處了。在我們常聽到的句子裡,有一句是叫人要「淨心」。雖然我可能太妄下斷言,但我認為心是絕對沒辦法淨空的。
不管是內功多深厚的修行之人,他們的心中他們都還是存在著七情六慾。會有七情六慾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還活著。不要在意也是一樣,雖然有一本暢銷書的書名是《不去在意的技巧》,但人絕對不可能不在意,因為「在意」也是一種我還活著的信號。
在生活中,嘗試讓心淨空,還有試著不在意的努力都很可貴,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訓練「心的進行式肌肉」。而這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把心淨空,或者讓自己不去在意。因為不管讓心變得多空,人心都會不停運作且持續產出。
那麼為了更了解心而努力,想明白在看不見的地方以莫大力量支配自己的作用,不是也很重要嗎?就像道士們歷經刻苦的修練,感知到心的變動一樣,當複雜的情緒一擁而上之時,如果可以先行感知,就可以透過客觀的態度,培養出能夠整理的力量。
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卻重蹈覆轍的原因
精神醫學上所進行的心理訓練,也是從檢視自己不知不覺反覆進行的行動模式開始。
人類雖然以為自己是由理論武裝出來的理性動物,其實卻意外地不理性。在想法出現在腦海之前,身體和心就已經先開始行動了。
雖然提到溝通,就很容易聯想到說話或語言上的溝通,但其實我們在語言以前的層級上,便早已開始進行溝通了。就像小孩一樣不用話語,反而用身體或特定行為表現出來,便是以非語言的方式行動化的部分。只不過成長為大人之後,我們甚至來不及放棄,就失去了那些方法。
四十歲的載赫,因為憂鬱和失眠困擾來到我的診療室掛號。身為成功企業家父親的第一個兒子,在父親的權威壓制下,載赫總是感到戒慎恐懼,從來都沒有表示過一次自己的意見。
雖然在父親鞭策之下進了好大學,但他卻沒辦法好好讀完。入學之後就開始玩父親討厭的搖滾樂,又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在那之後一直違背父親的意思生活,現在已經是第十年了。
「如果你問我過去十年過得幸福嗎?其實並沒有。」經歷離婚,變成孤身一人的載赫,進了父親的公司開始學習工作。他覺得即使討厭,這裡還是自己該待的地方。
終於讓父親高興的載赫,也開始感到幸福,想著好歹也有盡點孝道了,體會到了安定感。
只不過即使很努力認真地學習,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合群的感覺和無力感又開始讓載赫感到困擾。好久不曾喝太多的他開始酗酒,隔天早上起床只覺得愧疚得想死。他在想要離職的念頭和對父親毫無幫助、又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的自責中不斷痛苦徘徊。
小時候曾遭受身體、心靈家暴的英雅,在成長過程中同樣也一味順從,從來沒有違背過父母,整個人已經習慣總是靜靜地迎合別人的要求。結婚、懷孕、隔年又懷了第二個兒子,所有事情都遵從丈夫的決定,甚至要當雙薪夫妻也一樣是丈夫決定的。
沒有休息,不斷奔跑的人生雖然很辛苦,可是過去生活的時候從來都沒想過辛苦這件事。這時,英雅在公司的健康檢查中被檢查出異常,丈夫勸她要趕快接受詳細檢查,不過英雅總說工作很忙,又擔心剛進中學的兩個兒子功課,所以沒有時間去醫院,一直找藉口拖延。丈夫越勸,她就越是拖延檢查。
最後丈夫問她為什麼不聽話,忍不住爆發怒氣,英雅只是害怕得動彈不得,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跟這兩個例子類似的情況仍然層出不窮。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載赫或英雅,都持續過著相似的生活步調。兩個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某個事物,以非語言的形式反覆發生著。
載赫是被對父親的敵視和罪惡感所束縛,讓自己動彈不得;英雅則是就像以往一樣讓丈夫任意對待自己,卻以被動的態度攻擊著丈夫,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身體。
治療要從了解心之所向開始
假如載赫或英雅有稍微發現自己心的方向,如果能對心的動力至少抱持一點好奇心,也許就能脫離因為一無所知而不斷反覆的惡性循環吧?那個時候,就是治療的起點。
這兩個人都因為無法好好去恨,或者去愛父母,導致心理的衝突讓自己變得無力,一旦接受並了解這點之後,就可以開始練習主導自己的心了。
所有事情都是訓練,最重要的是先試著開始看看。回想一下第一次學騎腳踏車的時候,一開始因為不安,連踩第一下都覺得害怕。我還記得,對像我這樣沒有運動神經的人來說,調整速度快慢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不過練習之後我還是很快就熟悉起來,開始可以慢慢、接著更快一點、自由自在地享受騎腳踏車這件事了。
訓練如何了解自己的心,也是一樣的道理。比方說在調節情緒上有困難的人,他們除了忍耐(不去在意)和發洩(憤怒爆發)之外,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解決辦法。或者他們會轉成絕對是自己的錯(壓抑)、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錯(投射),用極端的方式表現情緒。
然而,只要熟知心在無意識中所形塑的動力原理,像一邊調整力道一邊騎腳踏車一樣,就能嘗試巧妙地處理情緒。
我們的人生,總是在無數關係中感受著疲勞。每次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被痛苦埋沒,而是要感受現在我的心在哪裡,至少要知道採取什麼行動,才能讓心變得舒緩一點,也才能解決問題。
被關係擺弄的人生,過到三十歲出頭就可以了。在那之後,就不能輸給關係所製造出來的情況,要讓自己轉變成努力找出解答的積極態度才行。
最重要的是,如果無法主動去引導關係,那樣的人際關係最終就會牽制自己。
本文摘自《擁抱年齡焦慮: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擁抱年齡焦慮: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 book_author=” 韓星姬 한성희” book_translator=” 徐小為” book_publisher=”采實文化” book_publish_date=”2019/05/02″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7/2019-07-0311.23.04.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20046?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7″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74609.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