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失智後認不得妻 靠多元認知學習找回甜蜜

圖片來源:中央社

「邱小弟」邱孟暉確診失智症後,一度認不得妻子,但參加認知課程數年來,保持輕度失智,夫妻感情也重拾往日甜蜜。醫師指出,減緩失智關鍵與持續學習、與人互動有關。

今年 62 歲的邱孟暉 10 年前突然因心律不整倒下,本來一度被醫師宣告,就算救起可能也是植物人。雖然在昏迷 20 天後奇蹟甦醒,但已經不是原來的他。

邱孟暉的太太莊素玫今天受訪表示,還記得當時先生一睜開眼,卻不認得她,甚至覺得自己還沒結婚,但能認得女兒,也認識來探病的同學,讓她覺得非常奇怪。她一直認為可能是生病的後遺症,可能過一段時間會好,直到確診血管型輕度失智,才知道一切的異樣都其來有自。

莊素玫說,確診的當下非常傷心,覺得「被判了死刑」,在診間哭紅了雙眼。醫師見狀,拿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單張,對莊素玫說:「這個協會應該可以幫上妳的忙。」讓夫妻倆走上瑞智學堂的學習之路。

邱孟暉上遍了學堂的每一堂課,還要同學別叫他「大哥」,要叫他「小弟」,學齡至今 9 年。包含瑞智合唱團、音樂班、頭腦體操班、藝術創作班等,五花八門的課程帶給他激盪,短時間內就感受認知的改善。

直到現在,邱孟暉雖然確診多年,但狀況沒有持續惡化,還能開心地唱著喜歡的老歌,也記起了過去跟太太的生活點滴,能對她說「我愛妳」,夫妻的互動非常甜蜜。邱孟暉下午也在記者會擔任主持人,表現可圈可點,甚至還能因應流程異動隨機應變。

另一名病友家屬簡媽媽也有深刻體會,她的先生簡燕青多年前因中風導致血管型失智,常意識不清、無法言語,也難以跟家人互動。但上了瑞智學堂後,因喜歡上學,生活重新充滿了期待,課堂上表現也很好,繪畫常被老師稱讚。

更讓簡媽媽驚喜的是,簡燕青的神智逐漸清楚,會在記事本記下重要的事情,甚至在臨終前幾個月,能寫下他對財產的分配,以及告別式的處理,還交代墓碑上要寫「感謝主與我同在」。

簡燕青也分別寫了小紙條,留給太太、子女。寫給太太的紙條是:「謝謝妳的照顧。」言簡情深,簡媽媽每天都隨身攜帶,也對瑞智學堂讓先生有大幅改變感到驚奇。

瑞智學堂是專門為輕度失智症者及家屬設計的認知促進課程。首創於 2005 年,至今有超過 13 萬人次參與,全台現在有超過 400 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幫助失智者和家屬更有自信及快樂。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在記者會表示,一般失智症從輕度進展到中度約 3 年,但也有病人的病程非常快速,確診後 1 年就進展到中度甚至重度,生活自理能力、思考、語言都會大幅退化。

不過,王培寧說,透過非藥物的治療,如認知促進的多元課程,更是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輕度失智者,以課程維持認知、社交、行動能力,有助延緩病程,甚至有些病人可維持在輕度失智達 10 年之久。

王培寧表示,早期確診、治療有助失智症者保持狀況和生活品質;建議民眾,若家人出現失智徵兆,應及早就醫,除藥物治療,也要多參加認知促進的課程。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根據協會統計, 8 成第 1 次參加瑞智學堂的失智者感覺認知、生活品質有改善;第 2 次參與後,有 3 成可繼續改善、 5 成維持在同樣水平,不僅幫助新成員,也幫助舊成員穩定,甚至有進步可能。最明顯的改變是,失智者往往變得更快樂、更有笑容,人際互動也更主動。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