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表演場館少人數落差大 北流提供新選擇

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專題二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預計今年第四季試營運,不僅表演場館多一座,也緩解台北場地人數落差過大的問題。而文化館及產業區則提供更多資源,讓台灣流行音樂得以茁壯。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總容納人數約 6000 人,在台北現有的表演場館裡只能算是中型規模,曾因為席次問題而被凍結預算。專責北流的台北市文化局專門委員張蓉真指出,北流從規劃至今已經 10 年,公共建設的思維也會不斷翻新,「以前會覺得容納人數就是越多越好,但在跟業界人士交流過後,發現這樣的規模與票房其實是剛剛好的」。

北流動畫統籌導演邱煥升指出,台北的表演場館可以容納的人數落差極大,例如台北 Legacy 可以容納約 1000 多人、台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與台大體育館約 3000 人,再往上就是約 10000 多人的小巨蛋。

小巨蛋常被視為是歌手或樂團演藝生涯中的指標,然而,邱煥升說:「我常形容小巨蛋就像個水溝,若跳不過就摔下去了。」他表示,有些人的票房能量足以開 3000 人的演唱會,卻尚不足撐起萬人的小巨蛋,北流的表演廳正是個折衷的選擇。

此外,有些場館功能並非完全扣合演唱會,舞台效果就有限,例如 TICC;而南港展覽館、台大體育館等,因建築結構為扁平的盒狀,聲音效果不佳,而北流表演廳則是第一個完全為流行音樂而生的場館。

邱煥升認為,北流表演廳的誕生不只讓表演場地更足,也能加速流行音樂產業發展,他說:「從空拍圖看的話表演廳形狀很像貝殼,希望台灣音樂能量也能像珍珠一樣被培育出來」。

隔著一條市民大道,與表演廳相對的則是預計年底完工的流行音樂文化館與產業區。台北市文化局建設科長鄧文宗表示,表演廳外觀設計成山脈(The Green Mountain),呼應遠處的南港山系,外觀搶眼度跟施工難度都高,他笑說「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自己也蓋得唉唉叫」,啟用之後則會配合廳內的表演設置燈光藝術。

流行音樂文化館是幾何造型的正方體(The Cube),產業區則因「孵育、醞釀音樂人才」的意象,設計成水晶體的樣貌(The Crystal),提供小型 Live House、排練場地與錄音設備等等,讓音樂人可在北流一氣呵成完成心血結晶,同時也有足以容納 3000 人的露天表演區。

邱煥升指出,許多樂團或歌手因資源不足中斷活動,就像幼苗來不及長大就夭折,十分可惜;若有一個大家較可負擔的空間與設備,就有機會擴大觀眾基本盤、持續茁壯。未來也可能設置實驗室,將新技術新玩法應用到音樂裡,形成正向循環。

表演廳、文化館與產業區,三幢主建築形成了一個三角形,象徵北流的 3 支視覺主線,也是引領人潮的路線。張蓉真說:「這 3 個場館是互相連動的,我們希望藉由演出把人帶進表演廳、再到文化館跟產業區,把歌手的周邊效益留下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