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柯媽媽哭說1966 年「買不起麵包給孩子吃」的意思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母親何瑞英(前中)資料照。 圖片來源:中央社

(純屬好奇而考古,想不到發現有趣的事)

柯媽媽瑞英近日在接受網路節目《媽媽我來了》的探訪時,回憶起兒時的柯文哲愛吃麵包的往事,忍不住落淚。柯媽表示,柯文哲讀國小一年級時,就跟柯爸爸說「爸,我想⋯⋯想說要吃麵包」,柯爸爸則回「好啦,我帶你去買一塊」,結果明天去上學時,柯文哲又跟柯爸爸說還想要再吃麵包,柯媽媽說,她先生回來就跟她說「那兩天去讀書,都說要吃麵包」,結果她就跟柯文哲說「文哲來,媽媽跟你說,那時候教員(教師)賺很少錢,我們有買米,還有買菜,還有買油」,她就跟柯文哲說了一大堆;結果到了隔天,柯文哲沒有再跟柯爸爸說還想吃麵包,之後也不敢說了,「我有時候講到這個我就會想哭,很對不起小孩子」
—-
我們很認真思考為什麼吃麵包會這麼令柯媽媽難過,所以考古了一下當年的薪水跟物價。

柯文哲生於 1959 年,今年 64 歲,「小學一年級時想吃麵包」就是 7 歲,大約是 1966 年。

我們查到 1960 年代,大學教師的薪水大約是 650 元新台幣左右(1950 年台灣就已經改為新台幣)(出自台大蘇仲卿教授回憶錄),柯爸如果是小學教師的話薪水會比 650 元更低一些。

而當時的菠蘿麵包一個大約是新台幣 3 元左右。

所以為什麼柯文哲跟媽媽說要吃麵包,媽媽會很苦惱?如果換算成時薪,一個菠蘿麵包就差不多吃掉柯爸爸一小時的時薪了,柯文哲只要多吃幾次麵包,柯爸爸半天的薪水就沒了。

為什麼當年的麵包會這麼貴呢?雖然美援麵粉在 1950 年代就來到台灣,但麵食的普及推廣卻是 1960 年代才開始的事,在當時,吃麵包並不普及。是直到 1962 年,負責監督美援使用的美援會,和代表臺灣製粉產業界的臺灣區麵粉同業公會簽訂協議,共同出資籌設了「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執行委員會」(該會 1982 年改制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才推動臺灣的麵食習慣。 並在臺中、臺北等地設立麵食推廣中心,教導民眾製作小籠包、蔥油餅、小籠包等中式麵點。注意,到這 1962 這一年推廣的都還是中式麵點,還沒看到西式麵包喔!

西式麵包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在台灣呢?1966 年,台灣送了徐華強及徐貴林兩位師傅到芝加哥烘焙學院受訓,回臺後進行烘焙班規劃,1967 年成立南港烘焙技術訓練班,雙徐擔任講師,其中徐華強後來還成為穀類研究所副董事長。

也就是說小學一年級的柯文哲在 1966 年跟爸媽吵著要吃麵包,那個時空背景,只有超級時尚先進的店,才有會做麵包的師傅,因為不普及,所以價格也超級貴,1966 年的「一個麵包 3 元」換算成現在的物價,大約是目前小學老師的鐘點費 320 元吧。

所以 1966 年柯媽媽哭說「買不起麵包給孩子吃」的意思,放在 2023 年的物價,相當於「買不起 lady m 切片蛋糕給孩子吃」,真的是有夠傷心,柯媽媽真的很愛孩子啊!


其他時代背景補充:

1950-1970 年代的軍公教人員採取「生活必需品配給」制度,也稱為「實物代金」按照親屬人口數目,每月以糧票兌換糙米、食油、精鹽、煤油等物資。1987 年之後,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宣告解嚴,米糧票制度或代發制度再度受到質疑,其特殊性不僅招人非議,行政程序也有違法之虞。為求適法,中華民國政府便以修法方式將此制度改為可「擇領實物或改發代金」。

1989 年-1995 年,公教人員實物代金逐年併銷,也就是折其現金加入公教人員薪津。其實物數額換算現金為,員工 914 元新台幣,大口 566 元、中口 367 元、小口 227 元。民國 84 年(西元 1995 年)併入完畢後,《公教人員生活必需品配給辦法》與俗稱「18% 退休金優存」的《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優存法》同時於新進公教人員停止適用。
—-
以上考古純屬趣味,並非要對柯媽媽人身攻擊,只是幫助大家回想一下 1960 年代的時空背景,對比現在相當有趣。

圖片來源:截自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

原文出自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