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土耳其邁入災後重建 專家籲隱性心理創傷也須救援

2月6日規模7.8的強震震撼土耳其及敘利亞,土耳其災害與應變管理署(AFAD)1日統計,兩國罹難人數已逾5萬1000人。圖為重型機具進入災區阿德亞曼省(Adiyaman)開挖,攝於2月9日。圖片來源:中央社

土耳其發生強震,數萬名災民如今一無所有。心理學家示警,處理災後心理創傷是當務之急,這類「隱性傷口」如果不治癒,可能永久存在。距地震較遠的人應先關注可控的事,不需因為沒有提供協助而內疚。

2 月 6 日規模 7.8 的強震震撼土耳其及敘利亞,土耳其災害與應變管理署( AFAD )今天統計,兩國罹難人數已逾 5 萬 1000 人。

臨床精神病學家阿瓦德( Rania Awaad )對新聞媒體「中東之眼」( Middle East Eye )表示,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及居住在敘北反抗軍控制區的敘利亞人所受影響最大,因為對他們來說,地震只是連串創傷中最新的一個。

她說:「你在這裡看到的是種多層創傷,一種民眾多次流離失所的複雜狀況。」

阿瓦德解釋,當民眾一次又一次經歷涉及死亡及破壞的創傷性事件時,這就會成為一種複雜的創傷。

「中東之眼」報導,倖存者會感到失望及無法信任他人,對於兒童而言,這類感受會導致長期心理問題,並伴隨他們進入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報導也指出,地震等災害對兒童產生許多影響,包括焦慮、睡眠不足、恐懼及行為和態度改變。雖然這都是心理問題,但會影響孩子身體發育,甚至加速正常的生理過程。

穆斯林青年求助熱線( Muslim Youth Helpline )主任馬穆德( Maaria Mahmood )說,兒童仍在發育,不像多數成年人一樣強壯,所以必須理解災難可能對他們造成的生理影響。如果不及早治療,兒童可能出現長期社交、情緒及生理併發症。

此外,天災後,兒童和成人都可能在生、心理出現明顯的精神創傷跡象。阿瓦德說,危險訊號包括睡不好、做惡夢、心跳加速或感到噁心等。「許多人可能會感到胃部不適,尤其是當他們將自己的狀況內化而不願開口談時,更是如此。」

其他精神創傷跡象包括容易受到驚嚇或害怕、難以專注、無法享受過去覺得有趣的活動,以及變得易怒。阿瓦德指出,及早識別這些跡象很重要,這樣才能做出診斷並提供適當的治療。

她進一步示警,如果在問題第一次出現時不加以解決,人們可能持續逃避及拖延,這樣往後仍會遇到狀況。

阿瓦德說,創傷仍存於表面之下。人們經由工作、婚姻及養育孩子等過程,會認為自己已經沒事,但在往後生活中,若干事件可能觸發他們的回憶,這會造成創傷。

「中東之眼」也提及,舉凡對話、新聞或回憶,任何事情都可能觸發創傷。

提供心理治療的速度方面,多數心理專家及精神學家認為,災民應該在事件發生後盡快獲得協助,「越快越好」。

阿瓦德坦言在天災發生後可能很難獲得心理支持,因為當務之急是救人及滿足其他基本需求。她將心理創傷稱為「隱性傷口」。對某些人來說,不解決心理創傷代表永遠無法恢復正常。

她並強調識別複合性創傷的重要性。複合性創傷是指已經受過創傷的人,再經歷更多重大創傷。「當前的創傷與過去的創傷相疊時…會將人逼到邊緣。這是相關領域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 )的理論之一。」

地震發生以來,社群媒體充斥災區影片及照片。 Instagram 及中國短影音平台 TikTok 有無數相關內容,人們也藉此掌握最新消息。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訊息內容經理德克魯茲( Jess D’ Cruz )指出:「我們可能非常焦慮或擔心認識的人是否受到影響,根據我們自己經歷,這類新聞可能會讓我們想起過去受到的創傷。」

阿瓦德也處理過很多類似情況。她指出,人們會一直盯著手機查看地震最新新聞,有些人無法入睡或進食,持續等待親人消息。

「這是種不同類型的創傷。它是持續不斷的,不會結束,只要有無線網路,就可以全天候看新聞。」

「中東之眼」說,目睹天災發生的人可能開始感到不知所措及無能為力,發現自己很難不看新聞,這也會加劇焦慮感。

德克魯茲說,如果有這些難受感覺,取得新聞方面「設定界限」可能有幫助。例如,可以嘗試一天中只在特定時段看新聞或瀏覽社群媒體。

「也可以與信任的人談談自身感受,例如朋友或家人,他們可能有類似感受,這能讓你覺得自己被傾聽。」

阿瓦德則建議在某些時段遠離社群媒體,以處理自身情緒並避免讓負面情緒影響身邊的人。

雖然看新聞時感到沮喪是正常的,但專家表示,長期沈浸在悲傷情緒會讓人無法好好過活,這可能意味著該尋求醫生或心理專家協助。

對於距離地震較遠的人來說,馬穆德認為最好的建議是只關注可以控制的事,不要因為自己沒有提供協助而感到內疚。

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調適或適應機制也很重要。有人想聊感受,也有人選擇避談。馬穆德指出,應了解現在是令人痛苦的時期。接受情緒變化,並理解人們會想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哀傷。對於可能因看了新聞而感到絕望或痛苦的人,提供支持就是最好的方式。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