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委員王幼玲、楊芳婉今天指出,目前身心障礙鑑定仍未脫離以「損傷」為焦點的醫療診斷模式,對於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需求,衛福部只做半套,未落實評估及提供服務,遭監院糾正。
王幼玲、楊芳婉召開記者會指出,2007 年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並於 2012 年實施身心障礙者鑑定及福利服務需求評估的新制度。
王幼玲說,修法後,衛生福利部對身心障礙者的認定仍沿襲過去只採用「身體功能及結構」的鑑定結果,未如修法納入「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的評量結果,同時對於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的需求評估,流於形式,造成身心障礙者的處境及需求全然失真、被低估。
王幼玲表示,衛福部只採用醫師所做的「身體功能及結構」鑑定結果,補助與服務的提供又與身心障礙鑑定結果綁在一起,造成有實質需求的身心障礙者無法跨過鑑定門檻或限於障礙等級,而無法取得所需的福利服務資源,例如單耳或單眼功能障礙者,就受限身心功能障礙類別門檻而無法取得身心障礙者資格與相關服務。
她舉例,監察院就接獲陳情指,單耳障礙易有耳鳴、失眠、憂鬱、暈眩、頭痛、頭暈、失衡等症狀,面臨就學、就業等障礙,但目前身心障礙鑑定是以「雙耳整體障礙比率」為判定基準,導致單耳障礙無法取得身心障礙資格,無法申請配戴助聽器的補助,也無法獲得早療、特殊教育等服務資源。
王幼玲說,衛福部採行需求評估分流作業又未落實督導,地方政府大多只憑著鄉鎮市區公所的福利服務需求勾選結果,再輔以一次短暫性的電訪確認,造成每年只有 2 成左右的身心障礙者進到實質的需求評估。
她進一步指出,其中,表達有「個人照顧及支持服務」或「家庭照顧者服務」需求而接受家訪評估者,更不到 1 成;且需求確認及評估結果多集中在經濟補助及較為民眾所熟知的服務項目,如輔具服務、復康巴士;許多為了促進身心障礙者於社區自立生活發展的服務項目,需求人數占當年核證人數的比率,不到 1 %,衛福部採取的分流作業,只是行政上便宜行事,未貫徹身權法修正原意,需檢討改善。
監委們也認為,身心障礙者人數成長,地方政府新增及布建資源的進度與能量卻牛步、稀少 2018 年新增「個人照顧及支持服務」的可服務能量只有 935 人,截至 2018 年底全國 6 項社區支持服務的涵蓋率也只有 2.56 %。但衛福部僅由各地方政府自行規劃未來 5 年的照顧服務資源建置計畫,難落實供給需求及資源布建的衡平。
監委們表示,各地方政府辦理需求評估的總人力數為 210 人,僅處理福利服務需求確認,以及面對每年約 2.5 萬人至 3.6 萬人的家訪評估量,已負荷沉重;加上 2017 年長照 2.0 實施後,需求評估人員開始向長照服務領域挪動,衝擊原已吃緊的人力。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