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強化管制 3 大關鍵電子材料輸往南韓,投顧認為,台廠轉單效應不明顯,對業績實質貢獻有限,但題材夠強有利吸引資金,預期台灣相關供應鏈有機會落後補漲,操作上不要追高。
先前南韓輸入日本聚醯亞胺(PI)、光阻劑(resist)、氟化氫(hydrogen fluoride)等 3 項化學品,企業可以一次向日本政府申請多項產品的出口許可。但日本經濟產業省 1 日表示,因日韓關係惡化,將於 4 日起實施新規定,改為每項產品皆須審查,可能導致申請出口許可將費時約 90 天,增加廠商負擔。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指出,日本強化輸韓管制,較偏向短線題材,有時候「來得快去得快」。如果原本沒有供應相關耗材的廠商,必須先進行認證,可能需要兩三個月以上;如果本來是第二供應商,就有機會拉高供貨比例,但增加幅度不會太大。
蔡明翰認為,日韓貿易戰可以借鏡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美中貿易戰。美中貿易戰發展一年多以來,無論科技業或傳統產業的轉單效應都不明顯。如果是技術出問題,通常廠商才會有明顯轉單效應;如果是政治議題,廠商也會備庫存來因應。就日韓貿易戰而言,對台廠實質貢獻不大。
不過,蔡明翰表示,如果相關類股本身股價不高、營運條件也還不錯,就有機會因為市場上不太關注的議題而吸引資金流入,並且落後補漲。雖然日韓貿易戰的題材性夠強、值得操作,但進場的投資人要有認知,對台廠業績的實質貢獻不明顯,應以短線操作為主,建議漲多不要追高,否則後續如果市場冷靜拉回,相關個股的股價可能不會再轉強。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說,南韓科技其實相當進步,這次日本強化管制輸韓的關鍵電子材料牽涉先進技術,連三星等南韓大廠都無法自行生產,至於台廠有沒有能力供貨或提供相關技術,他認為不太容易。
儲祥生表示,就題材而言,市場一定會點名台灣做特殊化學材料的廠商,例如達邁、永光等,但實質上能否受益還不一定。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