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中越戰爭40年勝負難明 參戰老兵先淪維穩對象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geralt

40 年前的今天,中國與越南曾爆發歷時 1 個月的中越戰爭,孰勝孰負迄今未有定論,當年的參戰老兵也因爭取福利,由英雄變成維穩對象。跟電影「芳華」主角一樣,身分因著「政治」而逐流。

中越戰爭在中國稱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則稱「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時間自 1979 年 2 月 17 日至 3 月 16 日。解放軍分雲南與廣西兩路進攻,短時間內佔領越北 20 多個城市,旋即宣稱勝利撤回,越南也在中方撤軍後宣布勝利。

對於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決定發動這場戰事的原因,撰寫「鄧小平的持久戰: 1979 年至 1991 年中越軍事衝突」專書的美國空軍戰爭學院博士張曉明稍早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表示,首要因素是鄧小平就蘇聯對中國的威脅做出反應。

他說,河內與莫斯科結盟讓鄧小平深信「蘇聯的威脅不僅來自北方,也來自南方」;此外,越戰後,美國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力量與影響都在下降,如此的國際環境讓鄧小平決定和美國聯手抗蘇。

其次是國內政治和中美關係等因素。中國在越戰期間多方資助越南,最後卻換來越蘇結盟,加上越方在中越邊境的持續衝突,都讓中國倍感受辱;另外解放軍已 30 年未打仗,「懲罰越南」可檢驗軍方戰力。

中美關係即「投名狀」論點。張曉明指出,鄧小平當時認為,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結盟共同反對蘇聯的擴張,可證明中國的戰略價值,以此作為回報,西方會以資金和技術幫助中國進行經濟改革,為改革開放取得穩定外部環境。

另有觀點認為,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說服越南領導人胡志明,接受以北緯 17 度為界的「兩個越南」方案,進而在 1954 年達成「日內瓦協定」結束法越戰爭,南越與北越自此分隔並引發近 20 年的越戰,為中越關係埋下惡化火苗。

1979 年 2 月 17 日,解放軍部隊跨越邊境出兵越南,戰事僅歷時 1 個月,雙方死傷人數迄今仍是謎團。共軍資料顯示,中方參戰部隊和支援前線民兵共 6954 人死亡、 1 萬 4800 多人受傷;越軍死亡人數則逾 8 萬。

電影「芳華」裡的傷殘老兵劉峰,就是近年經常上訪要求地方政府落實優撫待遇的對越戰爭老兵縮影。此陳年難解問題背後涉及地方財政短缺,以及在「中越友好」政治氛圍下,如何為這群老兵「定性」。

中共對於傷殘退伍軍人採取社會安置政策,即「農村兵回農村、城市兵回城市」,由當地政府安排就業與後續優撫。但是這套以計畫經濟為基礎的安置制度,在 1979 年改革開放後瀕臨瓦解。

以經常接受外媒採訪的湖南越戰老兵滕興球為例,他 1987 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之後在 1992 年下崗失業。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在市場經濟下,市級國營企業因績效不彰而發生的倒閉改制潮。

原本農村兵回老家可擔任人民公社幹部,但是 1979 年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導致公社幹部權力與福利大幅縮水,以致優撫體系幾乎解體。當年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士兵,戰後回鄉正好遇到中國經濟體制的大轉變浪潮。

至於從中越關係該如何「定性」這群老兵?廣義來看,中越戰爭實際持續至 1990 年 2 月,最著名的是 1984 年 4 月爆發的雲南老山與者陰山爭奪戰,又稱「兩山戰役」或「兩山輪戰」。

1991 年 11 月,時任越共總書記杜梅和越南部長會議主席武文杰訪問中國,會見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兩國領導人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中越關係正常化,結束長達 13 年對立狀態。

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批覆解除老山地區防禦作戰任務,兩山戰役正式劃下句點。此後,在社會主義國家友好的政治氛圍下,中越兩國政府甚少提及中越戰爭,以及持續數年的邊境兩山戰役。

這批人數達數萬之多的對越戰爭老兵,自此隱身在中國大陸社會各角落無人聞問,直至行動通訊興起,透過手機逐步串連舉辦紀念會、乃至上訪爭取福利,並於 2012 年開始進入海內外媒體與公眾視線。

中共官方對這批越戰老兵的政治定性,迄今依舊模糊。出身解放軍文工團的知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因涉及中越戰爭,原訂 2017 年 9 月底上映,疑因與中共 19 大撞期而延後兩個月,且戰場畫面僅 6 分鐘,未見越軍身影。

2018 年 3 月,中國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機構改革方案議案,決定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滕興球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成立退役軍人事務部「肯定是好事,是黨中央、習主席的英明決策」,是對軍人地位和尊嚴的重視。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