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打開昭和五年的時空膠囊 《文訊》梳理台灣兒童文學發展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在日治時期,不少作家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同時,也關注兒童世界的閱讀,像賴和、楊守愚與蔡培火等人都寫過童謠,流露純真活潑的一面。《文訊》於台北國際書展期間,以「用童謠打開來自昭和五年的時空膠囊」為題,邀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宗翰對談,梳理台灣近代的兒童文學發展。

講座「用童謠打開來自昭和五年的時空膠囊」。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為了回顧兒童文學進程,《文訊》去年出版日治時期台灣童謠讀本,《寶島留聲機》收錄的童謠是大人寫給孩子看的,作者多為公學校老師、台灣詩人與作家,《童言放送局》則是小學生們在課堂上發揮想像力創作,投稿到日治時期《台灣日日新報》附錄《台日子供新聞》的童謠作品。

《文訊》出版的日治時期台灣童謠讀本。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游珮芸指出,《台灣日日新報》的編輯宮尾進將近 4 千首童謠,從中挑選出 7 百多首出版成書,呈現台灣當時的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戰後,作家林鍾隆認為這些童謠令人驚艷,重新翻譯成中文後,在其創辦的兒童詩雜誌《月光光》刊出,而《童言放送局》也以此為基礎,加上插畫編排成書。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但想要找出這群百年前的小小作者,可說是難上加難。《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為了找到他們的家屬談版權,曾請台北市文化局發公文從戶政事務所與學校協助搜索,最後發現林懷民的父親林金生、台灣肝病之父宋瑞樓,小時候的創作也收錄在內,而他們的子女都不敢置信,父母曾經有如此青春可愛的一面。

《文訊》總編輯封德屏。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其中一名作者陳湘耀的孫女,今天也特別前來參加講座,她回憶道,自己在國外生活 40 多年,有閱讀習慣的她,每次回台灣都會去找一些書來讀,《文訊》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她剛好看到《文訊》刊登外公的名字,詢問父親後才知道,外公年輕時也寫過童謠,而外公後來成為生物學家,許多蒐集目前在士林國小與日本展示。

作者陳湘耀的孫女。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仔細分析《童言放送局》蒐集的童謠內容,楊宗翰發現 1920 年代的小朋友很喜歡表達兄弟姊妹與時間等議題。他認為,這或許與當時台灣人生養眾多有關,像當時就讀小四的陳榜勳,就以時鐘的長短針來比喻兄弟,長針是哥哥,短針則是弟弟,描述哥哥走太快,弟弟會累壞的情況,是很有味道的詩作。

楊宗翰也提到,台灣文學史研究,若沒有兒童文學的位置,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像賴和是數一數二的優秀作家,也曾把心力放在兒童文學上,但大家做賴和的研究時,很重視他創作的漢詩文,卻很少提及他寫的童謠。而台灣的兒童文學創作者,不只有著名作家,還有很多小學生的作品沒有被研究與整理,未來有待大家重新梳理與認識。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宗翰。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2)” book_author=”王登山等人” book_translator=”林鍾隆” book_publisher=”文訊雜誌社” book_publish_date=”2018/11/07″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2/1010701787_01.jp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3412″ book_link_text=”博客來” ext_link_1=”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3133312722851&kw=%E7%AB%A5%E8%A8%80%E6%94%BE%E9%80%81%E5%B1%80+%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7%BA%E7%81%A3%E7%AB%A5%E8%AC%A0%E8%AE%80%E6%9C%AC+2&pi=0″ ext_link_text_1=”誠品網路書店” ext_link_2=”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19380″ ext_link_text_2=”國家書店”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