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 6年輕學者得獎

圖片來源:中央社

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今天舉行第 4 屆頒獎典禮,今年共有 6 名年輕學者得獎。由於文學領域的研究經費短缺,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也呼籲,希望可以有人持續承接這個獎項。

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為了鼓勵年輕學者投入人文研究的領域,為傳統文化的活化注入更新的生命力,依據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章程第 15 條第 9 款獎勵研究補助規定,提撥款項,以 5 年為期(2015 年-2019 年),獎助人文研究的年輕學者撰寫專書或博士論文,今天舉行「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第 4 屆頒獎典禮。

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說,明年將是這個獎項的最後一屆,希望未來可以有人繼續承接舉辦這個獎。

黃進興說,這個獎項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也有很多年輕學者希望可以參與這個獎項,但考量過後,他仍認為在中國的環境裡,得獎了反而是麻煩的開始。

今年獲得專書寫作獎的,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助理教授姜學豪、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許暉林、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游逸飛;獲得博士論文寫作獎的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七徐聖凱、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博七黃怡君、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五楊中薇。

姜學豪的專書名稱是「靈魂的翻譯者:從首位華人精神分析家到跨文化精神醫學的誕生」,姜學豪以「傳記」的研究角度與研究方法,分別深入檢視中國歷史學家戴秉衡與縮陽疾病概念這兩個主題,這是一個呼應當代醫學史與科學史研究的創新進展。

評選團隊認為,姜學豪所選定的兩個立傳對象,特別是縮陽症,對於當代文化精神醫學的興起與發展,具有代表性且關鍵的角色;其所採用的研究架構,也可望帶來新的歷史洞見。

許暉林的專書名稱為「地景、情感與國家:『老殘遊記』與 1889 年山東黃河氾濫」,利用文學及環境問題來重新定義各種關鍵的文學概念(現實主義和寓言),社會個體概念(最顯著的情感和個人社會關係),甚至政治類別,如民族國家(通過地理景觀的概念)和科學概念和感官體驗(最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使用視覺),非常具有創新性。

許暉林受訪說,老殘遊記描寫景色跟過去的文學小說都不一樣,會有這麼大的原因都跟作者劉鶚做為治理工程師有很大的關係,他看到的地景也都跟文人遊山玩水不一樣的。

游逸飛的專書名稱「戰國秦漢的郡縣行政與地方社會」,評選團隊表示,在中國史上地方行政與基層社會的緊密銜接,無疑是戰國秦漢時代的重大特色,影響深遠。

評選團隊說,游逸飛在博論的基礎上,利用新出土資料,將研究範圍由郡擴到縣,由行政擴到社會,並指出秦之三府分立,漢初之守尉並行,皆非「長官元首制」。

徐聖凱的博士論文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試圖從「整體性」的視角, 透過殖民地營造的「公園」空間,做為「公共休閒」在日治時期發展與變貌的觀察對象,並進一步分析在公園這個空間中各種活動所映射的「公共休閒」內涵與特質。徐聖凱受訪說,台灣一直缺乏整體的休閒史研究,因此希望可以透過他的論文找出整體性,以及休閒的演變進程。徐聖凱舉例,過去都認為休閒沒有意義,但現在的社會卻認為有適當的休閒是好的。

黃怡君的博士論文是「西漢官吏的選任與遷轉」,評選團隊說,黃怡君為釐清西漢官吏的選任與遷轉問題,以官階高低為次,分六部各論其來源、轉調與升遷,並大量引用出土簡牘資料,可見其對史料所下的工夫,研究潛力值得肯定。

黃怡君說,這些史料中可以清楚看到漢代的基層官吏要怎麼升遷,且在升遷過程裡,要占到哪些好的職缺,才能升更快更順利。

楊中薇的博士論文為「作為跨媒體的小說:印刷、視覺技術與 20 世紀初中國現代小說的形成」,評選團隊認為,楊中薇研究二十世紀初的小說,以跨媒體(intermedia)的概念切入,不僅吸收前人晚清小說的研究,及近年學界對印刷(石印技術)、視覺技術(圖畫、照相)等傳播因素的關注,在出發點上就頗具新意。

評選團隊說,楊中薇將小說的研究從傳統文學史,提升到文學形式與媒介的層次上,對文學與媒介研究應都會有所啟發。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