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題】希望孩子少打電玩 開學收心操「全家一起來」

資料照。圖片來源:中央社

(芋傳媒記者林詠青報導)衛福部之前公布「2016 全國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全台每 30 名國中、國小學生就有 1 人呈現高網路遊戲沉迷傾向,其中男生明顯多過女生;若以學級區分,國中生的沉迷比率最高,出現想停卻停止不了的心理失控狀態,並對學業、健康及人際關係等產生負面影響。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今年初也表示,台灣、中國、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歐美國家高,尤其台灣兒青的戶外活動時間少,民眾平均上網時間名列全球前茅,很需要提醒。

課業不是絕對 孩子需要活動

對此,林煜軒醫師分析,相較於現實生活,孩子念書可能要花一年半載、每天廢寢忘食努力,才可能得到成績帶來的「快樂」;但玩遊戲只要十分鐘就可以得到成就感,因此難以抗拒、容易深陷其中。

台灣環境最缺乏的就是介於『課業』和『遊戲』之間『第二好玩』的東西去調劑身心。不需要像課業表現要等那麼久、像玩 Game 打怪那麼速效的。」舉例像是社團活動籌辦成果發表會,也許一、兩個月內就可以發表,得到成就感。因此家長必須認知到,要讓孩子有「第二好玩」的活動空間。

呂奕熹心理師認為,若希望孩子運動,爸爸、媽媽也應該一起來。(圖片來源:中央社)

呂奕熹心理師則建議家長,以「幫助孩子善用科技」的角度陪伴成長,試著將孩子有興趣的東西,變成「增強」他良好行為的做法。像是和孩子協議,把該做的功課做好、該做的家事做完了,就能玩電玩,藉以增強孩子好的行為。

如果想要孩子收心,呂心理師認為應該全家一起來,「當家庭氣氛改變了,孩子就一定會改變。」假如晚上 9 點後,全家的網路、3C、電視都關掉,大人陪著孩子寫作業、下棋、運動,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即使一開始會唉唉叫,覺得很無聊。但當你做得到,孩子也就沒有理由 argue。」透過這些相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喜歡他、愛他,這樣孩子就很難變壞。

量表非人人懂 切勿過度解讀

而網路文章一度盛傳美國匹茲堡大學 Kimberly S. Young 的「網路成癮」8 指標,林煜軒醫師在此特別提醒,這份指標不但年代久遠,而且當初是設計給專業人士診斷上的參考,民眾若貿然使用,很容易造成誤讀,非常不建議用來自我篩檢。林醫師認為:「如何辨識有沒有『遊戲成癮』並非最重要的,應該釐清的是親子失和、影響生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網路』往往只是一個導火線。」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呂奕熹諮商心理師建議家長,教導孩子善用科技才是治本之道。(圖片來源:板橋扶輪社網站)

呂奕熹心理師則直白表示,實務上,真有成癮問題的孩子多半不可能好好坐下來填寫量表,「我沒有什麼量表,在判斷上只有三個標準:『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導致『該起床上班上課的時候,沒辦法起床去上班上課』。以上三個條件持續一週以上,我才會認定可能有成癮的症狀。」

「網路」和「電玩」都是人類所發明的,但我們往往一邊受惠、甚至耽溺於生活更方便、好玩,然後一邊抱怨自己或家人被科技控制。或許是時候該好好反思,失控的到底是什麼?

林煜軒醫師

  • 現職:國家衛生研究院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 助理教授
  • 學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長庚大學醫學系
  • 專長:網路心理學、睡眠醫學、穿戴式裝置與手機程式(App)研發

呂奕熹諮商心理師

  •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 諮商心理師
  • 學歷:美國天普大學教育心理所碩士/政治大學心理系
  • 專長:諮商督導、網路成癮議題、情緒壓力檢測與調適(HRV情緒儀檢測)、醫療與健康議題、員工協助方案

相關報導: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