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udius
最近提到基隆,蒙網友厚愛,留言「要改叫台灣好過日嗎?」,既然盛情期盼,我們雖然深耕高雄行不改名,但倒是可以偶爾講講台灣各地有趣的城市發展現象,也會帶到可參考的高雄點。
這次我們又來到基隆,但非關政治。
前天(10/14),基隆港一座橋式貨櫃起重機,在中國貨輪鈺洲啟航(YU YHOU QI HANG )靠泊時遭撞倒,這艘貨輪剛好載的就是新的橋式起重機(BC-207),所幸事故時舊的起重機處在停機狀態,並無人員受傷。
事故碼頭與橋式機屬於「中國貨櫃運輸股份有限公司」,雖然叫這種名字,但其實是一家台灣公司。
1969 年,因應航運貨櫃化,交通部督導招商局(陽明海運)、台航、基隆港務局等十家具官方色彩股東成立中櫃,於 1995 年民營化,現在則由大統海運林家經營。
中櫃所經營的第一個碼頭就是在高雄港,但隨著高雄港主要碼頭大型化,目前在高雄只剩下2個碼頭據點,業務在台中、基隆佔較高比率。
其實,高雄港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故,那是在 2022 年,東方德班貨櫃船於高雄港二港口進港時,因轉向不足,撞擊 70 號碼頭的永明貨櫃輪和橋式起重機,造成一人受傷。
經過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調查,蒐集到的資訊指出引水人的判斷可能佔較大事故原因,連續執勤的疲勞則可能是前置原因。
其他肇因則包含拖船配置不足、舵角指示器顯示錯誤造成誤判等。後續高雄港也修改規則,要求船隻在迴船池就完成轉向(不要用較為方便的一邊前進一邊轉方式),並強化 VTS 預防船舶之碰撞或觸碰警示功能。
基隆此案肇因,也必須經過調查才能確定原因,也希望藉此能再提升港內船隻操作的安全性。
不久之前,我們剛好有搭船到基隆港,也有經過發生事故的西 20 號碼頭。
基隆港的貨櫃碼頭分為東、西兩側,西側又分為北櫃場和南櫃場,是基隆港的主力貨櫃碼頭,但儘管浚深過,大概最大只能停靠 6000~1 萬 TEU 的船舶。
實際來過基隆港就可發現,雖然基隆港屬於半天然灣澳,然而兩側都是山地,已無擴充空間。這使得基隆港在 1990 年代後就不再成長,近年貨櫃裝卸量大約 160 萬 TEU,是高雄港不到 2 成,也已經落後台北港、台中港,現為台灣第四大貨櫃港。
1980 年代,基隆曾有向外擴建新港計畫,但考量財務與經濟效益未果,之後由台北港代替(目前台北港也由基隆港管轄),基隆則已 40 多年未再擴建新碼頭。 當然台北港也有潮差大、漂沙淤積較嚴重等問題,因而台灣超大遠洋貨櫃輪的未來,都將以高雄港為主。
在搭船進入基隆港時,另外也會看到明顯的三隻煙囪,這就是協和電廠。目前協和電廠僅存的兩座重油機組即將停機,原本要改建為燃氣機組,並搭配在基隆港入口外再擴建天然氣接受港(也就是四接)興建,但受到現行地方政府之反對,時程仍然未定。
協和電廠由油轉氣若不成功,將會進一步造成北部電力的缺口。反之,高雄煤轉氣順利在推行,南電北送的狀況會更嚴重。也因此半導體和超級電腦算力就須優先在南部建設。
基隆在港口擴張與產業轉型受限下,從外放型的城市逐漸轉變為內附台北的衛星城市,近期《報導者》有篇文章,討論此種城市性格對於社會、政治氣氛的影響,就留給大家自己參考了。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