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張之豪專欄》看看《種土》吧

圖片來源:取自張之豪臉書

在電影裡,「反應鏡頭」很重要。

在史匹柏的侏羅紀公園裡,你只看到幾隻恐龍在螢幕上走過去,這是不夠的,你要看到了劇中人看到恐龍後的各種驚訝反應,這才讓觀眾也感同身受了「驚訝」。

這就是反應鏡頭,反應鏡頭不只是在拍他,反應鏡頭更是在引導你與我。

如果,電影《無米樂》(2004)是一個鏡頭,那《種土》(2024)就是一個反應鏡頭。

《種土》的主人翁之一,阿仁,就直接說他是看了《無米樂》,才決定要從高科技業,急流勇退,轉投身農業。

他很執著,幾乎像偏執一樣,在遵循著自己相信的方法,去做一件他覺得對的事。

這種傻勁、憨膽的古意人,在故事裡,往往都能化險為夷,得到他想要的。

但這部電影裡,阿仁究竟想要達成什麼,導演也沒有告訴我們,確實,導演在拍的時候,也不知道阿仁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成功做到「什麼」。

但我們看得出來,阿仁滿懷科學的知識,土壤裡的化學要素,該用什麼、加到什麼上,就會變成什麼,這些東西,他都講得頭頭是道。

而且,他也有「畢其功於一役」的豪情壯志,在他的有機土計畫裡,他不只要穩定產出有機土,他還要順便處理有機垃圾。

阿仁是個台大畢業,在新竹上班的工程師,應該屬於課業順利、事業也順利的人。他說他在33歲那年,看了《無米樂》紀錄片,深自反省,「這就發生在他隔壁的事情,他卻不知道」。

讓我們回頭去看《無米樂》,電影的第一句話是「敬奉玉皇大帝、大天尊、賜福給眾弟子,平安幸福、事業順利、五穀豐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這是由崑濱伯在土地公廟前所講,他每日的功課,下田以前、收工回家,都會拜拜。

到了《種土》,電影的第一句話,恰巧也是拜拜:「天上的神啊,請你保庇,這塊土地,風調雨順」。

但光在這裡,對比就很有趣。

崑濱伯知道自己在拜哪個神明(玉皇大帝大天尊),祈求的是給「眾弟子」的平安幸福、五穀豐收。崑濱伯所講的,是「神明與弟子」,也就是「天與人」之間的關係,所有的米,最終是要給人吃的,所有的農作,最終離不開「人」。

但這樣的關係,在阿仁的禱詞中,只剩下了「天上的神」,神明是誰?是滿天的神佛?還是只是個抽象意義的「神」?無論如何,阿仁的祈求,是「神與土地」,不是崑濱伯的「神明與弟子」,也就是說,阿仁在意的,是「天與地」,但中間的「人」則消失了、被省略了。

由這裡,可以感受得到,阿仁雖然很理性,也很充滿了知識,但對某些東西、某些領域,他似乎沒有花太多心思去追究。

阿仁這麼一個矛盾又有趣,甚至不時展現出一些憤怒、灰暗的角色,相較於《無米樂》裡頭的豁達樂觀,是這20年,兩部電影之間,最大的轉變。

《無米樂》裡,反派是讓稻子長不好的天候、是不聽話的牛、是進口稻米。

《種土》裡,反派是一個科技人棄工從農,對家人的虧欠,對自我的懷疑,更像是一個內心的辯證與掙扎的反覆過程。

阿仁到底要什麼呢?我一直想不通。

20年前的無米樂,著實讓我們一整代的,對土地、農村,很陌生的年輕人,產生了很大的愧疚感,我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才能減緩農村的凋零?我們是不是能做點什麼,才能讓台灣的產業更厚實?

後來,我們真的都各自做了點什麼,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有了成果,倘若我們這些當年看了無米樂的人,我們後來的際遇與發展,都像阿仁這個「反應鏡頭」,都被顏蘭權導演跟拍,會是怎樣呢?

那你也看看種土吧,看看,也好好跟這20年來的自己,靜下心來,說說話吧。

圖片來源:取自張之豪臉書

原文出自張之豪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