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北有一場新書發表會,是黃文局先生的新作《世局》。這本書分析與回顧猶太人的歷史,可以成為台灣人的借鏡。
我很榮幸受到黃文局的邀請為這本書寫推薦序,幾個月前就拿到了書的電子檔。月初回台灣時,黃文局又送我一本他簽名的新書。
有關猶太人的各方面成就,我們都聽過很多傳說。在這本書,黃文局和共同作者藍丯做了詳細的考證,有許多值得傳述的歷史故事。
雖然新書才剛上市,已經登上博客來的銷售排行榜。以下是我寫的推薦序:
借鏡猶太人的成功之道
陳時奮/
加拿大毅偉商學院榮譽教授
美國西華盛頓大學講座教授
去年底返台,我接受黃文局的邀請,到台灣勵志協會演講,得知黃文局正在進行一本有關猶太人的書。黃文局邀請我為他的新書寫序。
我未曾給他人的書寫序,答應黃文局的邀請有特別的理由。有關猶太人的傳說很多,但真正了解猶太群體的台灣人並不多。對美國的猶太群體,黃文局和我都有第一手的觀察與經驗。
黃文局常年在美國經商,住在猶太人聚集的紐約。因為生意的需要,黃文局跟猶太人常有往來。基於個人的知識好奇心,黃文局對猶太歷史也有深入的理解。
美國有兩所猶太人創辦的大學:紐約長島的葉史瓦大學與波士頓近郊的布蘭岱。前者的創辦者是信奉正教的猶太人;後者則是無教派的猶太人。
我在一九九九年加入布蘭岱大學,直到二〇〇六年才轉任加拿大的毅偉商學院。這七年對我的學術生涯與人生哲學影響至鉅,特別是我對猶太群體的觀察與認識。
在分享我對猶太人的觀察之前,我先介紹他們的學術成就。從一九〇一到二〇二三之間,總共有九百六十五位諾貝爾奬得主,其中有二百一十四位是猶太人的後裔(父母皆為猶太人或至少有一位是猶太人)。
扣除非學術性的和平獎與文學獎,猶太學者的獲獎比例高達二十七%,而猶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〇.二%。兩者的差距高達一百三十五倍。
多數人將猶太學者的成就歸因於天生的高智商,但我認為這個解讀過度簡化。沒錯,這些獲頒諾貝爾獎的猶太學者都很聰明,但智商不是獲獎的保證。
根據我的觀察,猶太人的學術成就,甚至在其他領域的成就,背後有三大因素:重視教育、家庭價值、與互相提攜。
重視教育:猶太人普遍重視教育,而且有統計數字為證。根據一份二〇一六年的報告,全球猶太人的識字率為九十九%,猶太人平均接受十三.四年的教育,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猶太人高達六十一%。以美國為例,擁有高等學歷的猶太人,百分比為全國平均值的一倍。
家庭價值:猶太人的血緣認定以母系為準,家庭是道德與倫理的傳承工具。猶太人重視夫妻關係,強調男女皆無法獨居,婚姻的價值在子女的繁衍。猶太人的生活準繩就是家庭和平。
互相提攜:除了能力的培養,猶太人更重視機會的爭取,因為有能力的人未必有機會。猶太人重視人際網絡的建立,更樂於互相提攜,而且理由充分:成功的關鍵不在你能做什麼,而在你認識了誰。
我在布蘭岱任教期間,常與同事討論台灣人與猶太人的類似之處,例如重視教育與家庭價值,但不包括互相提攜。
猶太人常給人「團結一致」的觀感。事實上,這個觀感不算精確。猶太人也有很大的內部分歧,但他們不會內鬥。就算猶太人有內部的意見分歧,面對外部威脅時他們仍然可團結一致。
台灣人則給人「勇於內鬥」的觀感,常因個人的利益不同而引發分裂,甚至不惜損及群體利益。不論在政界、商場、或其他領域,台灣人為了私利傷及群體利益的例子不勝枚舉。
就以台灣和以色列的選舉為例:雖然兩國都面對外在威脅,但選舉的樣態完全不同。台灣的選舉常見附和敵國的候選人,以色列的選舉則看不到幫敵國說話的候選人。
在布蘭岱任教期間,我發現一位猶太同事很喜歡台灣菜。我曾告訴他,除了重視教育與家庭價值,猶太人與台灣人還有另一個共同點:喜愛美食。
我的猶太同事欣然同意,卻仍對我表達抗議:「猶太人喜歡台灣菜,但台灣人卻不喜歡猶太菜!」
我則笑著反駁:「波士頓地區有許多台灣餐廳,卻看不到猶太餐廳。如果有猶太銀行家轉行開餐廳,我一定去捧場!」
猶太人可在紐約華爾街當銀行家,沒必要在波士頓開餐廳。反過來說,如果台灣人可以當銀行家,何必開餐廳為生呢?
黃文局在這本書有個期待:猶太人能,台灣人也一定能。
我跟黃文局都有相同的期待,但我沒有他的樂觀。缺乏宗教力量的凝聚,台灣人缺乏互相提攜的胸襟,常因私利互鬥而損及集體利益。
希望黃文局這本書的出版,可引發更多台灣人的反思與效仿,讓台灣人的成就媲美猶太人。
原文出自翁達瑞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