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人道處理」真能有效防除外來種?

圖片來源:取自 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人道處理」真能有效防除外來種?准用獵槍才有成功案例。

外來種綠鬣蜥造成農作物危害,使得農民困擾不已,早就已經不是台南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南台灣都充滿了大凶豺龍的蹤跡。

綠鬣蜥有分佈溫度的限制,喜歡棲息在 25-35° C 之間,冷到 6° C 以下就失去活動力,雖然不會往較冷的北部移動,限縮在中雲嘉南高屏,但由於都是農作物的主要產區,綠鬣蜥無所不吃,見綠就咬,一旦肆虐,也將間接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都市人喜歡飼養兩棲類寵物,體型大到無法收拾後,又載到鄉下棄養,現在發生危害,北部人也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隔空指教動保。果菜價格上漲,各位蜥寶們也推了一把。

綠鬣蜥的繁殖力驚人,三年就具繁殖能力,一窩可產下約 25-80 顆蛋,擴散速度快,殺的速度遠遠比不上生的速度。政府從 2016 年移除 527 隻、2017 年 2365 隻、2018 年 3657 隻、2019 年 8068 隻,2020 年全台灣的移除數量達到 1 萬 4536 隻。按此指數成長推算,2024 年,野外數量已經高達 20-40 萬隻不等。

然而,許多爬蟲愛好者卻一再呼籲必須對「人道處理」,使得此類外來種移除工作越加困難。

移除外來種到底有沒有成功案例?其實有的,埃及聖䴉就是個成功的例子。

埃及聖䴉最早是有 6 隻從私人動物園逃到野外,由於在台灣並沒有天敵,很快就繁殖成一萬多隻,由於埃及聖䴉多於溼地、沼澤覓食,與本土鷺科鳥類的族群棲位重疊,導致食物來源及種間競爭問題甚劇,甚至部分季節性來臺的候鳥族群的生存繁衍也受到影響。

其次,由於埃及聖䴉亦經常出現在魚塭、農田等地,並以稻苗、魚苗、魚飼料為食,已造成民眾農漁業經營損失。再來則是埃及聖䴉的築巢習慣,經常會將樹木頂梢折斷,使原先樹叢植物與原野地景產生劇烈轉變,更使其他本土鷺科鳥類被迫另覓棲地。

由於影響本土水鳥的棲地,林務局早期以移除巢穴為主,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一直到 108 年開放使用獵槍移除後,移除效果才顯著提升,108 年移除 825 隻埃及聖䴉成鳥,109 年 1 萬 2,690 隻;從 108 年迄今,總計移除埃及聖䴉 1 萬 7,123 隻成鳥,並在移除巢穴時,移除了 2,831 隻雛鳥、7,271 顆蛋。

直到近乎清零為止,林務局清除埃及聖䴉計畫自 108 年至 111 年,投入經費預算 7 千萬元,108 年至 110 年經費 6,200 萬元,明年預算 800 萬元,各地林管處聘請獵人人力約 60 至 70 人,加上林管處自行訓練的射擊人力,總計約百人投入移除埃及聖䴉成鳥的工作,以獵人使用獵槍效果最好。

埃及聖䴉的成功案例,花費了四年時間,投入了近 7000 萬元、近百名獵人,才成功移除了一萬七千多隻成鳥,將族群縮小到近乎清零的境界,目前野外只剩下數百隻,即將清零。

可想而知,以目前綠鬣蜥的經費及人力規模,光靠地方政府是完全沒有能量來清除綠鬣蜥族群的,地方每年編列經費約 200 多萬元,移除方式因應蜥寶們的「人道要求」使用彈弓、套索等原始工具,無法像獵槍一樣一槍斃命,還會讓綠鬣蜥逃到人類更難抓到的地方,繁殖更多。

南台灣最少分佈 20 萬隻在野外,根本已經不是地方政府能夠處理的規模,勢必需要中央經費介入,上百名獵人至少要花五年以上才可能成功清零。

目前國家到底投入多少經費在防治綠鬣蜥呢?根據立法院的公開資料,「外來入侵種埃及聖鹮、綠鬣蜥與恆春半島銀合歡移除及復育計畫(112-113 年)的經費中,林務局辦理部分為 2 億 7,942 萬 2 千元,執行期間 112 至 113 年度,該計畫規劃全面移除埃及聖鹮 800 隻、綠鬣蜥 4 萬隻。若以此經費規模,每年移除四萬隻,是遠遠追不上綠鬣蜥的繁殖速度,如果要增加預算,還需要立委諸公的支持,合理編列增加人力及經費,才有辦法在未來十年內真的有效降低綠鬣蜥的危害。

更重要的是,源頭的爬蟲類寵物社團,也要幫忙呼籲,飼主不要再棄養綠鬣蜥,早在 2020 年 9 月 1 日農委會就已經公告修正「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陸域野生動物種類」及「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唯有登記的綠鬣蜥才能合法持有,未登記的綠鬣蜥飼主或飼養戶將遭到罰款或沒收。市面上綠鬣蜥買賣也必須登記在案之後,才能買賣轉讓。綠鬣蜥這類有害外來種不在野保法的範圍內,就算全台灣的獵人用獵槍打都不一定能在五年十年內清零,何況還只能「人道處理」用套索或彈弓?蜥本主義者強調要減少動物的痛苦,無法一槍斃命其實相當痛苦,一點也不人道,不如交給專業獵人處理,還有望在全台蜥災看見一點曙光。

圖片來源:取自 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原文出自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