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熱帶氣候下的大眾運輸與行人環境:新加坡案例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文:Claudius

最近我們提到酷熱下的城市規劃、高捷開冷氣等議題,有網友特別提到新加坡的步行環境,這大概是熱帶國家中的一個典範,和歐、日系統的規劃相比更強調熱管理,很值得我們參考。

筆者最近出差途經新加坡時,曾造訪其博覽中心(就是會展中心),一旁的地鐵站就叫博覽地鐵站(Expo MRT Station)。

這站建築其實頗有來頭,是由高科技建築學派代表之一的英國建築大師 Norman Foster 設計。

這當然會讓人聯想到高捷也有一座 Richard Rogers 設計的中央公園站,Rogers 和 Foster 早年曾共組 Team 4 事務所,兩人風格各有特色又有相近處,且分別在 1999、2007 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可以注意到兩人在熱帶國家設計的捷運站也都有應對當地氣候的用心,例如中央公園超大雨遮下的瀑布挑空大廳,就兼具採光和空氣流通的效果。

而新加坡博覽站同樣有引人注目的屋頂造型,其包覆範圍相當大,切面呈拱形,頂部設有氣窗便於氣流對流。另外還裝有超大型吊扇,這也是諸多新加坡高架地鐵站的配備,頗值得參考。

至於出了捷運站,更是新加坡大勝了。

首先,新加坡徹底貫徹周邊建物透過有遮蔭步道和捷運站相連的理念,不論是博覽會站的平面通道,或是其他車站高架、地下通道,都希望旅客一路都有遮陽避雨的聯通步行環境。

新加坡更把有遮蔭步道擴大到一般人行道、甚至串連建築物的步道,全部都蓋起來遮陽。新加坡人行道留設連續寬闊的綠化帶,也選用遮蔭性強的大喬木,但在重劃區樹木尚未成蔭前,有蓋步道就會先行到位。

新加坡的有蓋人行道有各種形式,可以和建物整合,也可以盡量輕量化。此類工程難度不高,諸如 C32 到橘線或未來 C8 到黃線轉乘,或是 R24 南岡山站周邊的開發案,都有可以參考之處。高雄很多類似案例往往「功虧一簣」,例如 R4A 草衙站到 Skm Park,明明開發商都已經蓋了遮陽棚到捷運站出口,但因為不想多費力氣整合,因此就沒連在一起。

目前,我們已經可以透過包含各種物件的電子地圖疊加太陽光照資訊,計算出整個街區行人路徑的遮蔭效果,甚至可以模擬出溫度變化,在高雄建立智慧城市的過程中,管理城市表面的曝曬程度與熱環境,應該也是改善市民生活品質的最直接應用。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