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謝志偉專欄》鬢——文學之政治詮釋嘗試

圖片來源:取自 pixabay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二首之一)—— 唐·賀知章

在那個仍是「反攻大陸回家鄉」的時代,這首詩對很多逃難來台的「外省族群」來說,特別具有「家鄉味」,同時也是我們那一代中學生的國文必選。

我們可試將這首詩歸類在「離散」(diaspora )的母題(motif)或「返鄉」之下。其主題則在點出「『家鄉』變『異鄉』」之嘆。

一般,我們必然會將「笑問客從何處來?」裏的「客」拈出,作為關鍵字,以喻「異鄉人」。

我倒是要問,為何是「鬢毛衰」,而不是,例如,「面皮皺」?除了押韻外,還有沒有别的原因?

我的答案是:

除了「客」外,我們不能忽略「鬢」這個字,因為,它裏面夾了一個「賓」字。

賓即「客人」,與「主人」相對。

依《說文》,鬢,頰髮也。依段玉裁注 「謂髪之在面旁者也。依《釋名·釋形體》,「鬢,濱也。濱,崖也,為面顏之崖岸也。」

也就是說,「賓」有「旁、邊、其位非正、非中心」之義,所以當動詞時,亦有「歸順、臣服」之用。乃「賓即客,而相對於主」之義。

好,今日在台灣,若從「讀者美學」依歷史背景角度來展讀詮釋這首詩,我們可以連結出以下的心得:

  1. 老 K 儘管來自中國,但是兩代、三代過去了,「返鄉祭祖」已算是最純的「鄉音無改」之意了,然而,抱歉,即便如此,當年你「少小離家」,如今人家也有「兒童笑問」- 您走了,鄉人沒閑著,位子也沒空著。主客早已易位了,您從此就是「客」,不再是「主」了。
  2. 回過頭來看,當初來台本作客,中間且曾血腥改作主,如今卻還不能「日久他鄉變故鄉」,反而在台三代之後,「鄉音無改鬢毛衰」異化成「習性不改碗筷摔」,還引人心生「內賊通外鬼」之憂,那就不僅是「喧賓奪主」或更且是「乞丐趕廟公」的普通嚴重了。
圖片來源:取自 pixabay

原文出自謝志偉粉絲頁,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