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拒絕搬遷戶的故事:勤寬前金區都更案實例

圖片來源: 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永信集團勤寬建設在民生二路、成功一路、成功一路 361 巷圍起來的街廓共 1031.22 坪土地,將申請都更,興建兩棟 30 層,樓高 115.93m 的住宅大樓,6/27 將開公聽會。

兩棟大樓看似規劃成雙塔,但拿出基地圖一看,實際上中間夾著兩小棟 5 層樓公寓,也就是俗稱的釘子戶。
都更事業計畫書裡面有很有趣的資料,記載了開發商和這兩棟住戶的對話,透過這些公開資料,我們可以了解都更的複雜性。
都更常需要很久的時間,勤寬開始收購土地已經十多年,而從 2015 年有實價登錄起,建商陸續以每坪 44.7~127.9 萬收購了 17 筆土地、建物,只剩公寓談不攏。
先講比較小棟的公寓,這棟一樓是店面,一樓的 A 屋主另外持分有夾層和地下室。
從對話紀錄中,A 屋主表示:「我持分是 3 層樓,先前有人開價 O 萬,家人叫我不要答應,現在願意降為 X 萬。」
實施者表示:「了解其權利範圍比標準層多,但 X 萬超過能力範圍」並提議雙方各找一位估價師來估價,以兩位估價師價格為依據。
屋主提出遊戲規則:「如果估價師估高於 OO 萬,維持賣 XX 萬,但若低於 YY 萬,還是要賣??萬。我自己了解市場價格,賣??萬已經很低了,估價師只會估更高」
實施者表示這樣失去第三方估價的意義,我們也可以不整合,按照原計劃遞件。於是雙方談判破裂。
但這棟公寓其他地主反而是比較想開發的,例如 2 樓的 B 屋主就表示願意被收購。3、4、5 樓則分別由一家投資公司和建設公司持有,表示若能整合,可考慮協議合建或出售。不過最後因為 1 樓沒談成,因此 2~5 樓也沒得談了。
不過在公聽會的時候,B 屋主倒是表達了滿有意思的想法,他說:「目前所知這棟 5 戶中已經有 3 戶產權屬投資公司所有,坦白講會有一點被害的觀念,會不會到時候真的不小心發生鄰損,被納入你們的整合」
因為台北確實有發生類似把鄰房弄倒的「強制都更」案例,我們這邊先記錄下來看日後變化。
而較大一棟公寓持分則更為複雜:
C 屋主(共 4 人,可能是家族)1~5 樓和地下室都有持分,某日 C 打電話給建商,詢問都更範圍和未來會長怎樣,但表示「不知道自家地址」。後來因該戶在意願調查和公聽會中都表示無意願,因此建商也未繼續聯絡。
4 樓的 D 屋主,則反問建商:「要整合兩棟公寓應該很簡單,應努力一些讓兩棟可以順利整合」,但後來建商表示因 C 反對無法整合,D 則認為自身權益受損,未來不好重建,希望有法律部門告訴他們怎麼處理。
3 樓的 E 屋主,則說:「不想當釘子戶,確認不用搬家就好」「之前因為裝修和 C 屋主有過衝突,可以理解整合有難度」「C 人數和持分很高,那也沒辦法了,不然自己是很想參與,舊屋維持現況發展也不會變好」
在公聽會的時候,C 出席表示:「你知道現在土地一坪多少嗎?」⋯⋯「應該要用 6 年之後價值計算,因為經濟是一直在滾動的」「我的鄰居土地都處分了,這如果換是你祖先留下來的,你會想搬嗎」「你們有讀書我也有讀書,我也住這邊很久了,這(都更)要是由我來做,我也能做得不錯」
後來建商就說「尊重參與者意願」,就不繼續整合這棟了。
從這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持分零碎的都更整合需要很長時間,到最後,建商如果已經達到能興建的門檻,也不強求基地完整,能蓋就好,甚至態度會硬一點。
例如本案雖然基地形狀很特別,但規劃上地面相當於兩棟分開的建築,而地下室則由車道相連,使用上不至於不便。
最後被排除在外的住戶,若堅持要拿到「未來價值」,可能反而什麼也得不到。而從這案中也可看到,因為都更耗時很久,中間也會有一些投資公司跑來卡位套利,這種公司畢竟是要賺錢,有一定利潤就可以談,不過若剛好買到其他住戶堅持不參與的部分,投資公司的盤算也可能落空。
圖片來源: 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 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 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圖片來源: 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