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愚人節的應景提案:輕軌地下化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4/1 愚人節有一則應景新聞,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高雄市政府立即評估輕軌轉為地下化捷運。
提案指出,高雄輕軌佔用太多平面交通資源,造成交通意外事件不斷發生,輕軌站、各輕軌路口等需要更多的人力維持人車安全;輕軌行經的平面道路縮減後,道路上除了機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外,尚有公車行駛,造成人車擁擠及意外頻傳;若輕軌轉入地下化後,可讓平面道路回復至原本的交通流量,路邊的店家也可以有恢復原本的生意。要求高雄市政府三年內專案評估,輕軌轉入地下化捷運之可行方案及經費計劃。
其實這個提案,5 年前韓市府時代已經評估過,答案就是不可行,整理理由如下。
  1. 造價暴增:根據 5 年前評估,輕軌改地下化每公里成本大約 50~60 億,若考慮施工難度和通膨,則恐達每公里 70~80 億。輕軌改建為地下化捷運,估計經費將高達 1500 億~1700 億左右,包含機廠等支援維護設施都須重新改建,價格恐比黃線還高昂。
  2. 排擠效應:高雄近年將陸續興建捷運黃線,並評估紫線等後續路線,若要進行輕軌地下化,後續路網可能都無法按時進行。如果真的天上掉下來 1500 億,我會選擇多蓋 1 條中運量捷運 +3~4 條輕軌,形成路網的效益遠比輕軌地下化強得多。
  3. 效益有限:若輕軌部分地下化,或是地下化沿用現有列車與機電系統,則耗費大量土建經費,只提升發車密度,實質運能提升有限。若要打掉重練成中運量或高運量捷運,則先期投資全部泡湯,且除了大順路段,未必能達到捷運系統要求的輸送密度,投資並不合算。
  4. 平面道路也不會增寬:地下化捷運需要興建出口、通風井,除非居民將自己的土地捐獻出來,不然一定要蓋在馬路上,也就是需要拓寬人行道。就以北捷信義線的例子來說,兩旁人行道要各自拓寬到7米,才會讓出口、通風井和民宅間有足夠淨寬,也就是一來一往,道路也不會變寬多少。
  5. 商家先倒:地下化含規劃到施工,需要十年;這期間在施工時,兩側可能要圍籬交管,影響範圍、時間遠比平面輕軌久,大順路商圈好不容易要翻身,很可能十年機會一過,就再也沒有了,店面可能等不到捷運完工就倒掉,老地主等不到發大財先往生,這都是過去地下捷運施工時我們看過的案例。
  6. 現有營運中斷:若輕軌改建捷運,則勢必得先中止輕軌營運,降級為公車,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運量再次消失十年,捷運路網先塗掉一條,可謂大開倒車。
  7. 施工困難:根據 2019 年捷運局說明,大順路地下化捷運,因為要穿越紅線、台鐵、橘線捷運三座地下化隧道,因此開挖必須很深,捷運局計算最淺軌道面也要挖到 45m,約是台灣最深捷運的 1.5 倍。那代表什麼呢?大順路上必須打超過軌道深度的連續壁,甚至深入岩盤,深度可能在 70m 以上,施工非常困難。
  8. 搭乘不便:深度 45 公尺的捷運,光是搭手扶梯到月台就要 5~6 分鐘,進出或轉乘都需相當時間,對於使用者體驗來說,恐怕比現有的輕軌或紅橘線都更困擾。

  9.  陷入軌道都要立體化迷思:輕軌的定位介於捷運與公車之間,互相搭配,其優勢區間不同。就像你不會說高速公路都可以高架化,為何不要所有道路都改成立體交叉? 對「軌道系統」的認知窄化,其實是大公路主義盛行,大眾運輸長期被打壓的
  10. 程序早已走過:「輕軌改地下化」提案早已歷經十多次說明會、公聽會,並經專業評估後否決。2019 年捷運局早就表示輕軌地下化無可行性,而現在輕軌已蓋好,那是更不可行。把精力放在後續路網(捷運、輕軌)的建造更實在一點。
圖片來源:取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