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蕪菁雜誌專欄》「對個人財產權的保護」正是英美國家之所以異於中國的地方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geralt

昨天談到坊間有一本暢銷書,好像是一位叫雪球什麼的仁兄寫的,書名叫《我存A股而不是台股》。

當然考慮到中國(包括香港)股市這兩年的表現,這位A股仁兄的觀點變成笑柄。但回過頭來,我們值得問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改革開放高速成長,長期股市表現卻始終令人失望?」

這幾天在重看美國財經作家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先生的《投資金律》(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其中就有一小段,側寫了這個問題。

他彙整了全球各國股市近一百年(或至少是該國股市能夠上溯的統計資料)的表現,發現,英語系國家,(或應該說,大英國協國家,包括新加坡與九七以前的香港,再加上美國)其股市的長期成長在世界都佔據鰲頭位置。非英語系歐洲國家和日本則差些。

中國在大型經濟體裡面是最為糟糕的,從 1993 年到 2021 年之間,名目年化報酬率才 1.2% 而已,如果扣掉通膨根本就是負的。更不要說近兩年,中國資本市場根本是跳水式的崩壞。

作者並沒有點出中國的問題在哪裡。但他認為,英語系國家的股市表現上佳,是因為傳承自英國的「習慣法(common law)」法律體系。英美法系,打從一開始的設計,其最高宗旨,就是對於個人財產權的保護。而另一方面,習慣法也更能快速地去適應不斷嬗變的資本世界。

「對個人財產權的保護」正是英美國家之所以異於中國的地方。

光是看新聞就很容易理解這個事實。在英美法系的國家,你不會沒事聽到哪個資本家被抓去「雙規」。但是在中國,有哪個大資本家是能夠善終的?李嘉誠比較乖覺,老早就不做中國人;馬雲則基本上是被剝個精光、流放海外。王健S得不明不白。更不要說改開以前那些被當作樣板宣傳的所謂「民族資本家」,下場好一點的還能當個榮毅仁,下場不好的就變成樂松生了。

而這種,不管你做什麼正當生意(事實上,在中國,資本家要發達也很難不走灰色地帶,所以民族資本家跟國家也算是共犯結構),上頭隨時可以基於政治理由來抄你的家、要你的命。

這樣的環境,是不可能培養可長可久的資本累積、科技累積與創意累積的。每個賺到錢的人都是僥倖,每個賺到錢的人都明白自己是共犯體系的一份子,每個賺到錢的人都知道自己有什麼痛腳被抓在黨國的手中。

也因此,每個賺到錢的人都想要找好時機,腳底抹油移民閃人。

如果不看純政治的新聞,就算只看上證與深證的三十年線圖,也不難發現,中國股市總是在人為「打雞血」的旺市,和打完雞血「割韭菜」的低潮之間擺盪。

並不是美股就沒有震盪,美股也有它的大泡沫和大恐慌,但長期來看,美股仍然是有累積向上的。而中國股市,長期趨勢來看,根本幾乎沒有成長可言。在美國,你可以把 401K 全押 VOO 然後去睡大覺;但在中國,就沒有這種做長期被動投資的可能性。而在政治圈子外的廣大菜籃族股民,更是只有乖乖被割韭菜的份。

一句話:「在中國,所有的個人資本累積,都是為了被國家收割而做準備。」

如果深入瞭解英美系國家,和中國之間的政治體制差異,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美國能夠 ETF 存股做到退休大吉;但在中國,局外人的你,就連波段操作都玩不起。

那麼台灣呢?台灣其實就有點介於西方與中國之間;在台灣,國家體制介入產業的程度,仍然高於英美系國家,但整體來說還是奉自由經濟為圭臬。在國民黨黨國時代,政府對資本市場的干涉與規束要多一些,更有著綿密的裙帶資本主義網絡;但進入民進黨這八年,台灣經濟的法治化與自由度有著顯著的成長,連帶地股市也愈來愈像英美系國家的走勢。

但台灣畢竟是海島外貿導向的中小型國家,經濟體的規模與動能都比較淺碟。台灣股市的震盪要大些,對單一產業的依賴也比較重(我會說,這是小國的宿命;小國無法地大物博地追求各產業均衡發展。我們可以試著彌補這個單一產業依賴的問題,但很難百分之百地克服它)。但長期來看仍然是樂觀向上的。

過去講「存股」,通常人們會想到的是金融股,這其實是黨國經濟的一個遺緒,因為金融業是高度特許、監管並且裙帶,被黨國保護得很好的。但現在跨產業的總合 ETF 開始成為台股的顯學。這其實是件好事,因為總合 ETF 某種程度就反映著台灣的「整體國運」(就像我常跟朋友說的,投資標普五百其實就是投資『美國的整體國運』)。總合ETF成為顯學,意味著人們對於台灣的整體國運,愈來愈有信心了。

這些都不是什麼偶然的結論,而是深切刻劃在各國體制本質裡面的命定。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蕪菁雜誌 臉書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