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農藝女孩專欄》兒福聯盟執行長辭職後,為何可以「事主變公親?」

圖片來源:取自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如果你是一個土木工程師,你蓋的房子倒塌了,你還可以從你的建設公司辭職,跑去當這場意外檢討會議的專家嗎?

很奇怪吧?你不是事主嗎?怎麼會變成檢討的專家?

以上的情況誰聽都會感到荒謬,那麼,請問兒福聯盟的執行長辭職以後,為何可以擔任專案檢討的外部專家??一個出養機構媒合到惡魔保母,北市府跟兒福盟都稽查懈怠,用假照片假報告敷衍了事,責任都還沒釐清,為何可以「事主變公親?」

另外為什麼衛福部的幼兒專責醫生制度接不住剴剴?因為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根本沒有把這個高風險兒童通報上去。

「正常程序:此案男童家長入監,符合脆弱家庭,可由社會局評估後,將名單提供給衛生局,衛生局再媒合專責醫師。不過,各縣市社會局實際要送名單,仍可自訂條件,評估有一定風險性再轉介衛生局,也不是出養的孩子都有風險。」

都怪醫生沒發現對嗎?兒科醫生怎麼說?

衛福部在 2020 年推出幼兒專責醫師制,請縣市政府衛生局將社會局所提供的脆弱家庭3歲以下幼兒名單,納入指定收案對象,派案給專責醫師,定期關心個案健康與發育情況。去年 11 月底更是把新生兒全面納入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內。然而,剴剴卻不在雙北政府衛生局的指定收案名單。

台灣兒科醫學會兒科基層醫療事務委員會主委麥建方指出,外界批評「制度漏接」並不完全正確,真正重大的兒虐案件通常會躲著醫師,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是希望讓可能的虐待行為降低,不希望專責醫師制度因此中斷。

剴剴出生時專責醫師制度仍是試辦階段,當時衛政系統人力有限,收案並非全面普及。而專責醫師制度設計概念為,希望每個孩子出生後有一個醫師可以照看,會比較安全,因為比較社政系統,兒童更常接觸醫師。然而,重大兒虐的照顧者通常會躲著醫師 ,甚至不會來看醫師,因此真正的意義在於可以透過醫師早期介入,讓本來可能的虐待行為降低最低。

麥建方說,依照過往經驗,大約有八成的兒虐案件沒有按時打疫苗,因此才會希望透過醫師定期審視來及早發現。在專責醫師收案過程中,正常家長經過解釋後大多都樂於被收案,可是高風險家庭反而會躲著,不願意讓醫師關懷、也不願意讓社工追蹤。就算兒虐高風險個案被收入專責醫師涵蓋,醫師頂多只能知道是否有按照時間打預防針、做健檢,並不能直接破門而入去孩,頂多看到身上有無法解釋的舊傷。

圖片來源:取自農藝女孩看世界 臉書

原文出自農藝女孩看世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