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輕軌成圓10大改善事項:總論

圖片來源:截自 高雄好過日 臉書

文:Claudius

輕軌成圓後運量攀升,特別過年期間運量比去年同期成長 6 成,更曾經出現過 9 萬以上的極限運量,在眾多市民搭乘狀況下,許多議題也更加被重視。以下我們整理出輕軌成圓後,「短期內」應該要解決的十個主要議題,其中有多項我們已經和捷運局、交通局討論數年,希望 2024 輕軌成圓年,能真的得到突破。

1、2.提速、增班(以及購車):這 2 個(3 個)議題互相關聯,但對使用者來說意義略有不同,因此我們列成兩項,但一起說明。
重要性:輕軌目前表定均速(繞一圈平均速度)約 15km/h,比可行性評估時的 21.5km/h 慢了 3 成,一來旅行時間增加,會影響搭乘意願;二來因為列車需求數取決於全程行駛所需時間,列車能越快跑一圈,要達到目標班距的列車就越少,反之因為速度變慢,要達到目標班距就得放更多車,導致列車不足無法加密班距。

挑戰:考量私有運具使用者反彈,二階輕軌大多採「相對優先」或「無優先」號誌,和原本設計全線會有優先號誌不同。其次因為路口目前規範強制要減速,就算燈號暢通列車也無法保持高速行駛。第三則是當運量上升時,乘客上下車時間拖慢,影響發車時間。這些都是影響速度的原因。

目前改善措施:捷運局預計花一年時間,力拚輕軌繞行一圈時間由 90 分鐘、縮短至 75 分鐘。已規劃四項措施啟動提速計畫,分別是路口號誌連動,減少輕軌通過路口時間;刷卡機改設月台,加快乘客上下車效率;蒐集乘車大數據,做為單一車站班距加密參考;路口科技執法,減少違規機率,避免衝擊運能。至於加購列車,評估若尖峰要達 6 分鐘一車次,需由現有 24 組列車,增加到 30 至 32 組才夠;捷運局初步先採區間車加密因應,並會視運量滾動檢討。

建議:一階部分(C6-8)之間需重新調整計軸器與號誌對應,長遠需考慮設置第二套虛擬觸發模式,在列車透過 RFID tag 調校列車 GPS 定位資訊下,動態演算給予列車通行的窗口時間,更精確的預測到達路口時間點。二階部分,則需視輕軌運行狀況再調整號誌最佳時相。在路口安全性提升後,需修正內部訓練輕軌列車路口駕駛方式,另外透過升級行車輔助系統與增加模擬器練習機會,讓列車駕駛的操作能夠標準化。

3. 改善 C32 轉乘
重要性:橘線東段是輕軌和捷運交會的四個位置中,唯一無法轉乘的,也影響捷運東段以及輕軌東環段(C32~37)這段運量,也可從 C32 與 C3、C14、C24 等站的運量差距就看得出來。先前捷運局答應要提出步行環境改善方案,但一直未做。

挑戰與目前改善措施::由於 C32 和文化中心、五塊厝各有 400~500m 的距離,先前曾評估過地下道、空橋轉乘,但均不符合成本效益。設置接駁車若無法確保穩定提供5分鐘以下一班免費搭乘,則根據運輸心理學搭乘意願將會偏低。步行環境相對比較好處理,但目前尚未開始改造。

建議:先行加寬人行道、設置有保護之獨立自行車道,大量增設 U-bike,以及改善指標介面,都是可先做的方向。

4. 改善步行環境
重要性:步行為輕軌最基本的配套措施,可惜並未隨著大順路段一併改善完成。
目前改善措施:目前經費已經確定,大順路段的人行道改善工程已經發包,預計今年施作完成。
建議:需規劃後續經費,擴大到垂直方向道路,並全面規劃可提升居住品質與沿線商業的行人友善環境。

5. 延長營運時間
重要性:目前輕軌營運時間只有 6:30~22:00,然而捷運是 6:00~24:00,連公車都比輕軌晚,對於轉乘捷運族群,或推廣夜間活動觀光較為不利。
目前改善措施:延長到 12:00 主要需求為人力配置問題,目前尚未有明確規劃。

6. 改善轉乘指引
重要性:輕軌成圓後有多個轉乘站,特別 C24 就躍居輕軌第一大站,但如何轉乘,往哪個方向轉乘,在使用介面直覺化、可視化對於外地遊客來說仍有改善空間。
目前改善措施:營運單位已陸續增設指標。
建議:在轉乘車站內提供明確動線資訊與將資訊整合到 LCD 顯示器中也相當重要,C3、C24 是否調整到與捷運站同名,也是較多使用者關心的議題。

7. 改善車站動線

重要性:由於輕軌改為進出站刷卡,但月台較窄,當人潮眾多時,進出站常會有打結堵塞問題。

目前改善措施:目前已逐步加設區隔標線。
建議:運量熱點可考慮增加刷卡機,或在尖峰時間在轉乘站提供引導人員與移動式刷卡機。另外幾個大站中長期有擴大月台、或設置站外等待空間之必要。

8. 減少事故
重要性:輕軌事故率仍偏高(例如 2024 年已有 7 件事故),影響了輕軌在路口都需要防衛駕駛,連帶降低車速,如此是造成惡性循環。
挑戰與目前改善措施:已經增設路口各種警示標誌、號誌,增設路口科技執法來減少違規機率。
建議:由於輕軌是路上最守規矩的交通工具,事故率反應的是駕駛的低落素質,在硬體都已經陸續到位下,教育與執法更加重要。

9. 改善 App
重要性:在輕軌班距較久,或轉乘距離較久時,介面易讀的 App,可以減少使用者的不確定性而改善搭乘體驗。
挑戰與目前改善措施:但目前網頁版或官方系統,有時會有加班車未顯示狀況,可讀性亦不足。
建議:除了改善 iBus App 的問題以外,也可提供網頁版圖形化介面,顯示全線列車所在位置(目前可顯示黃色小鴨與無限列車),已有相當多案例可參考。

10.改善公車配套
重要性:高雄公車系統已經許久沒有大幅度增班與調整新路線,輕軌成圓,仍須對公車路網持續改善方能搭配帶來最大效益。
目前改善措施:168 公車路線已做調整。

建議:輕軌沿線公車路線與站點需全面檢討,增加服務密度,並仍須研擬推出「準 BRT」類型的高服務品質幹線公車。

當然,輕軌要改善的不只這十個問題,從範圍較小的「輕軌台語發音」,到更大的「高雄下一條輕軌要建哪裡」,都還有很多的議題要討論。

這篇文只是緒論,針對提速、購車、轉乘等議題,我們之後也會繼續用專文討論,並反映意見給有關單位。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