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基進專欄》解殖、獨立!「印度」有意改名為「婆羅多」,台灣呢?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

G20 峰會即將舉行,除了習近平的缺席以外,東道主印度發出的請帖上以「婆羅多」(Bharat)取代了「印度」(India)自稱,同樣引起了關注。

「Bharat」詞源來自梵文古代印度教經典,是印度憲法規定的兩個國名之一。印度總理莫迪(Modi)及其所屬政黨一直積極去除殖民色彩,認為源自英國殖民者的「India」是殖民體制的象徵,應從憲法中刪除。目前傳出莫迪考慮在G20峰會後召開國會特別會議更改國名,被視為去殖化的最大舉動。而反對者則認為「India」已是國際熟知的名字,應繼續與「Bharat」同時保留。

事際上,更改國名在國際上早有先例,更改國名就是為了重塑國家形象、避免引起混淆,或去殖民化:

土耳其:Turkey ➡️ Türkiye.
斯里蘭卡:Ceylon ➡️ Sri Lanka.
荷蘭:放棄「Holland」採用 Nederlands.
南韓首都:漢城 ➡️ 首爾.

「土耳其」不再是「火雞」,「斯里蘭卡」去除殖民名稱「錫蘭」,荷蘭避免國名與「荷蘭省」混淆而只稱「Nederlands」,而「首爾」正名化就是去中國化。

那麼台灣呢?問題並不只有國名,而是憲法上甚至還存在著「因應國家統一前」的說法。國旗、國歌、國徽、國名、體制都是來自中國的產物,「Republic of China」更是令人混淆,彷如自我認同「中國台灣」的荒謬說法,也是一直讓台灣困在「中國」、「一中原則」之內的枷鎖。

當前國際社會實際上也多以「台灣」指稱,例如美國的「台灣關係法」。英國國會上月所發布的報告書,也肯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現以「中華民國」為名,意味台灣若積極在對外國號行使自決、正名,是符合當前趨勢與也不違反國際認知的。

國名並不只有象徵意義,而是對身份、文化、歷史認同皆有影響。

當「中華民國台灣」繼續並列齊稱,台灣人對於「中華民國」所繼承的「蔣政權」殖民歷史會否漸漸淡化,解殖之路會否更為困難重重?台灣基進始終堅持台灣獨立 ──這才是能符合 2300 萬台灣人利益的出路。

圖片來源:截自台灣基進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