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G20晚宴請帖惹議 印度再掀改國名爭論

圖為印度德里國際機場內的G20看板。圖片來源:中央社

印度總統府 向 20 國集團(G20)貴賓發出的晚宴請帖,因以「巴拉特」(Bharat)一詞取代「印度」(India)引發認同爭議,並再度掀起是否更改國名的爭論。

印度在野陣營國會議員查德哈(Raghav Chadha)今天在社群平台 X 發布圖文,披露印度總統府在 G20 晚宴請帖中,將發函人的稱謂寫為「巴拉特總統」(President of Bharat),而非較常見的「印度總統」(President of India)。

消息傳開後,引起印度政界人士之間的口水戰。

查德哈認為,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不應私自廢除「印度」的國名,因為印度不屬於任何單一政黨,而是屬於 13 億 5000 萬印度人,印度的國家認同不是 BJP 的私產,不容隨意更改。

另一名在野陣營國會議員拉梅什(Jairam Ramesh)也在 X 發文,斥責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試圖「扭曲歷史及分裂印度」。

但隸屬 BJP 的阿薩姆省(Assam)省長沙爾馬(Himanta Biswa Sarma)顯然支持更改國名,他今天在 X 發文時直稱印度為「巴拉特共和國」(Republic of Bharat)。

印度現行英文版憲法第 1 章第 1 條寫道:「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個聯邦(Union of States)。」而印地文版憲法則寫道:「巴拉特,亦即印度,是一個聯邦。」

從字面上來看,印度即是巴拉特,但意識形態傾向「印度教民族主義」的 BJP 認為,「印度」這個國名是由殖民者英國所取,一直希望改為「巴拉特」,以擺脫奴役思維,回歸本土。

但 BJP 以外政黨則認為,巴拉特一詞源自於婆羅多(Bharata),是印度教神話中印度第 1 位君王的名字,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濃厚,以巴拉特為國名形同把印度教理念強加於國內非印度教徒。

在國名爭議再起的情況下,「今日印度」(India Today)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印度政府將在 9 月下旬召開國會特別會期中,提出更改國名的決議案,刪去憲法第 1 章第 1 條中的「亦即印度」的描述,只留下「巴拉特是一個聯邦」。

隨著印度逐漸崛起,「去殖民化」的意識也開始浮現,莫迪去年 9 月把新德里地標「印度門」前方的「國王大道」(Rajpath),更名為「責任大道」;「國王大道」中的國王是指英王喬治 5 世。

此前數日,莫迪也刪除了印度海軍軍旗上的「聖喬治十字」,放大了印度海軍軍徽;「聖喬治十字」被認為帶有殖民意象。

(新聞資料來源: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