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題】旅法台師力推台語課 盼陪伴歐洲學子走向台灣

劉展岳同時也在比利時自由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擔任講師,每週來回。他設計課程,帶領學生以台灣的歷史、政治、社會、語言或族群為元素來創作具跨文化特點的表演習作,深受同學歡迎。圖片來源:中央社
劉展岳積極在法國推動台語教學,於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任教後提案開設台語選修課並成功通過審查投票。他特別注重台語聲調和音樂性,在上課前經常帶著學生做有如歌唱班的發音練習。圖片來源:中央社

 

隨著台灣在法國能見度大增,台語也漸受關注,大學、巴黎市政府陸續開台語課。來自屏東的劉展岳幾年來努力分享父母的語言,他的動機只是盼藉語言、文化這條路,陪伴歐洲學子走向台灣。

「找一個無人熟識、青份的所在,燒酒一杯兩杯三杯…」。這天下午,巴黎被奧斯曼建築包圍的大學教室裡傳出一首經典台語老歌,然而以清澈嗓音、清晰咬字唱歌的竟是位來法國唸書的拉脫維亞女學生。

近兩小時的台語課,教室變身成 KTV , 30 多名學生輪番登台拿著麥克風高歌「魚仔」、「心花開」、「浪流連」、「愛拼才會贏」等台語歌曲。

有些同學架勢不凡、熟記歌詞,有些則是略帶靦腆、自備小抄,但無論如何,都可以從歌者滿足的笑容和班級活躍的氣氛中,感受到他們對台語的熱忱。連受邀出席的駐法代表吳志中也抵不過同學的熱情鼓勵,先後和同學高唱「思慕的人」與「黃昏的故鄉」。

為了熱愛詩詞文學與較不愛唱歌的同學,劉展岳也安排了「台語漢詩」活動,以更接近中原古音的台語了解魏晉南北朝與唐朝的詩詞,並邀請同學週末到台灣茶藝店,同時講解台灣泡茶方式、品嚐台灣好茶。圖片來源:中央社

 

帶領這群法國學子認識台灣、學習台語的就是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 INALCO )台語和華語教師,同時也是比利時自由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講師劉展岳。

歡唱後吳志中告訴中央社,隨著台灣的國際名聲越來越好,想更了解台灣的法國人也逐漸增加。「我們當然非常鼓勵在這裡推廣台語,讓更多人了解、學習,學了之後他們就會想要到台灣。很感謝展岳在這方面的努力,我們也會繼續鼓勵他推廣台語」。

「我從小講台語長大,那年代學校還是禁止講台語的,但我回到家很自然就會講台語」。劉展岳出生於屏東萬丹,母親講台語、父親則是客家人。

劉展岳向記者講到台語的深切淵源,「媽媽愛唱台語歌,我小時候就是聽我媽媽唱的那些台語歌長大的。我自己也很愛看布袋戲。台灣民間的儀式和靈山文化,我就是從這些文化中長大的,而在這些活動當中,基本上使用的語言就是台語」。

劉展岳在法國教台語的經歷可推至 2007 年,他在里昂( Lyon )第三大學唸碩士班時教授「閩南語」選修課;博士班時在勒恩( Rennes )第二大學教華語時也心繫母語,成功爭取加開台語工作坊。

他 2019 年到任 INALCO ,當時漢語系三年級、也就是法國大學制度最後一年,外語選修的廣東語老師無法繼續任教,劉展岳立即躍躍欲試,向校方提出計畫以台語課代替課程缺口。

劉展岳努力說服校方,學校最後投票通過,終於自 2020 年起,台語從時有時無的附屬課程轉為正式選修課,並在他積極爭取後,取得共識,將課程名稱從閩南語正名為「台語」。

當初投下贊成票的漢學家崔愷婷( Catherine Legeay )告訴中央社,法國可以學華語的地方越來越多,「但像劉老師這樣教台語的經驗、機會不多,所以學院學生非常歡迎台語課,因為它是另一種語言,而且台語歌和電影也是我們學生喜歡看、喜歡聽的,所以學台語是有道理、有用的」。

2020 年首次開班,即使因 COVID-19 疫情線上授課,仍獲極大迴響, 80 多人報名。因此他和同事聊到在學校之外開設台語課程的可能性,讓更多人透過其他管道學習。

在語言學者林季苗共同推動下,隔年成功首度在巴黎市政府語言課程中開設台語班,寫下新頁。可惜今年因時間無法配合,他沒有繼續授課。

劉展岳說,教授華語過程中,許多學生會好奇台灣的其他文化,他也很渴望向學生展現台灣的多語多文化社會。他告訴學生,用華語在台灣溝通無虞,但每個地方所使用的語言都不盡相同;透過台語能了解更多事情,達到不一樣的人際互動,「學習台語能提供你看到台灣不同樣貌的機會」。

劉展岳覺得在法國教台語這件事非常重要,為此他想了許多方法,「我想強調台灣的多元性。對我來說,雖不能說是責任,但有個動機去分享更多台灣有關的東西」。

他說:「很多人說台語是閩南語,但台語其實有很多歷史背景是閩南語所沒有的,加入了荷蘭、西班牙、平埔族群和原住民文化,再經歷日本殖民,法、美文化影響等階段,形塑了台語裡的特殊性。」

透過訪問的學生口中得知,劉展岳可謂他們心中「第一名」的老師,為了更認識台灣而學台語的小馬( Maximilien Quevrain )告訴記者,「我想成為台灣的法語老師,他(劉展岳)也是啟發我成為教師的原因之一。他的教學方式真的很特別、很有創意、很多想法、面帶笑容,我真的很喜歡他。雖然 Inalco 老師都很好,但我最喜歡劉老師」。

已多次來台、對泰雅族織布文化情有獨鍾的瑪俐( Marie Izdag )則用中文說道:「他算是 Inalco 中文系學生(認為)最好的老師,他不只讓我們更了解台灣文化,也讓我們上課特別開心,用不同方式讓我們學台語。」

究其原因,這和劉展岳上課的創意和熱情大有關係。除了一般教學外,他還舉辦台語 KTV 、台語漢詩朗誦、高鐵台語廣播等台語學習兼文化體驗活動;他在比利時教導表演時,則帶領學生以台灣的歷史、政治、社會、語言或族群為元素,創作具跨文化特點的表演習作,學生也以珍珠奶茶、太陽花學運、原住民族等議題進行分享。

劉展岳說,「台語漢詩」活動是以更接近中原古音的台語了解魏晉南北朝與唐朝的詩詞,並邀請同學週末到台灣茶藝店品茶朗誦。看見法國學子以台語專注朗誦艱澀的古詩,並彼此分享賞析,不由得令人佩服。

談到教台語的動機,劉展岳表示,每種語言就是一種文化,文化會在土壤裡發展出不同的東西。「台語是我對於台灣產生文化認同的根源,也可以說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母親的語言也是我跟父親說話的語言」。

他感謝許多前輩、代表處等努力長期建構法國台語學習的基底,每次教台語時都讓他重新找回和台灣的連結,「台灣有這麼多好的事物,我想跟學生分享和我有近距離關係的東西,這會繼續支持我在法國教台語」。

而他期待的是學生學習後,可以真正到台灣走一趟去親自感受。

他說:「台灣的價值是自由和開放度,我希望學生在我陪伴過程中,能找到動機到台灣去看看,然後回來和我分享他們所見所聞,這是我最大的收穫和感動。」

一去台灣就愛上的小馬認為,台語代表了台灣認同,並覺得年輕人保存這項文化、語言是很重要的。

瑪俐視台灣為第二個家,她發現,「台語和台灣有緊密連結,推廣台灣語言、文化真的很重要,無論是重申台灣認同,或找回台灣人的根,或是讓外國人發現更多它的文化」。

對於記者提問,劉展岳謙虛表示,他並不是在做「國民外交」,只是很簡單地分享台灣。但他也很驕傲地說,「台灣的好是我們可以很自由,不好的地方都可以說,需要改變的都可以來改變,有改變就有新的力量,這就是我想和法國人分享的東西」。

他目標並非鎖定在「推銷」台灣,若把推銷的概念放進去,就會變成商品。「對我來說,它不是商品,即便有錢也買不到。回歸最基本的,就是有些事想跟你說,而我就是透過台語,透過語言、文化」。

從無人問津到開花結果,海外拚搏的世代見證了台語在法國逐漸獲得一席之地,也參與了台灣從不能說的秘密到成功故事的歷史趨勢。

當問及台語對他而言代表什麼時,劉展岳緩緩說道:「對我來說,台語是讓我回到家的一條道路,因為有這條路,我才有機會帶著法國和其他國家的人去踅踅(逛逛)台灣。」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