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網路崛起改寫生態 系統台地方新聞尋求數位轉型

台灣大學新聞所21日舉辦「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邀請有線電視系統台與報紙主管分享地方新聞的發展與轉型。圖片來源:中央社

台灣大學新聞所今天舉辦「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論壇,系統台主管分享,網路崛起改寫媒體生態,地方新聞面臨版面縮水、人力精簡,須尋求數位轉型,以多元管道傳播內容。

中嘉寬頻北健總經理許巧妮應邀在論壇上分享地方新聞的轉變,她提到近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 )在審查有線電視系統台換照時,都會要求提升所在區域內的地方新聞製播比重。以中嘉為例,就被建議在地新聞應提升為每天1小時。

許巧妮指出,系統台製播的地方新聞,急迫性較低,保有較多的自主性,記者可以放慢採訪節奏,花更多時間與在地人士互動,深入瞭解新聞事件的始末和歷史背景。相較之下,全國性電視台(全國台)的地方記者,往往編制人力較少,且通常是快節奏的議題性採訪。

許巧妮以新北市永和區永福里長陳紫渝的新聞為例,全國台多以「全台最美里長」為切入點,系統台記者則可花更多筆墨,報導她代言反詐騙,協助警察局春安宣導等與在地息息相關的事情。

不過,許巧妮提到,近年因網路新聞崛起,影響媒體生態,大家接收新聞的管道變多,紙媒的地方新聞版面縮水、人力編制減少;有線電視系統台也面臨整合和轉型,以「地方新聞聯播」等方式橫向整併,並從以電視頻道為主,朝向數位轉型,將產製的內容放到網路、社群媒體、 Podcast 等,增加更多露出的機會。

台灣數位光訊科技集團(台數科)新聞部副總經理周旭毅提到,相較於全國台,系統台須做出明確的市場區隔,著重地方關心的大小事。他們堅持不做負面新聞,避免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以更多元的觀點呈現新事件,努力作為公部門與民眾溝通的平台。

周旭毅以南投縣埔里鎮南安路移樹事件為例,連續多天做了 20 多則報導,除了護樹團體的觀點,也呈現地方居民憂心黑板樹根破壞人行道、帶來螞蟻等面向。後來甚至舉辦論壇,邀集公部門、學者、民意代表和居民共同討論,現場出乎意料地激烈,甚至須請警方協助維持秩序。

周旭毅表示,網路及 OTT (網路串流平台)的發展,使有線電視的戶數逐漸萎縮,「當你打不過他時,就加入他」。系統台透過異業結盟,將製播的新聞上社群網路、 VOD (隨選視訊系統)等。

另外,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社群網路上出現大量深入在地的社群,也對系統台造成衝擊。周旭毅表示,傳統的地方新聞較嚴謹,不易偏重特定的角度和觀點,難以被網路社群取代。但他也說,製播電視新聞需要大量人力,常常2個人花一個上午,只能產出1分 30 秒的新聞,希望主管機關能給予更多支持和協助。

自由時報生活中心主任劉力仁表示,紙媒的地方新聞確實面臨人力、版面縮減及組織裁併。但對記者人才訓練、品牌經營仍有一定的價值,媒體努力經營地方新聞,可增加在地民眾的認同,例如在地學校若只能訂閱一份報紙,多會選擇有最多在地新聞的媒體。

台大新聞所長洪貞玲表示,在全球化高度競爭的環境中,仍須找回在地活力和地方特色,一同關心所處的社區,畢竟「越在地越國際」。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郭文忠說,網路時代,那怕是一個小小的在地議題,都可能感動全世界。儘管地方新聞的產製相當辛苦,但仍希望各界繼續努力,讓台灣各個角落的人物事件,有朝一日能在世界發光發熱。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