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2022年回顧 未見復甦徒留戰爭、通膨和氣候災難

圖片來源:中央社

全球經濟自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侵襲世界以來一直吃緊,隨著疫情緩和, 2022 年原本應該是經濟復甦的一年,卻留下新戰爭、創紀錄高通貨膨脹率和氣候災難等印記。

法新社報導,「多重危機」( polycrisis )這個詞因為經濟史學家圖茲( Adam Tooze )而普及,用它來形容 2022 年再貼切不過。但是放眼 2023 年,恐怕還有更多逆境。

阿姆斯特丹大學宏觀經濟學教授畢慈瑪( Roel Beetsma )說:「自本世紀初以來,危機次數一直在增加。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沒遇過這麼複雜情勢。」

繼 2020 年 COVID-19 疫情引發經濟危機之後,各國在 2021 年陸續解除防疫封鎖措施,消費價格也開始上漲。

各國中央銀行堅稱高通膨率只是暫時現象、經濟會回歸正常,但俄羅斯今年 2 月底入侵烏克蘭,又導致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

由於薪資跟不上通膨,許多國家正努力應對生活費用上漲的危機,家家戶戶都被迫謹慎消費。

各國央行今年紛紛開始升息以平抑通膨,但這麼做要冒著讓國家陷入深度經濟衰退的風險,因為更高借貸成本意味著經濟活動會放緩。

在美國和歐元區,通膨終於有了減緩跡象。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表示,預料 20 國集團( G20 )的物價漲幅會在第 4 季達到8%,然後於明年下滑到5.5%。

歐洲智庫布魯塞爾歐洲暨全球經濟研究所( Bruegel )指出,有 27 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迄今已撥出 6740 億歐元(約新台幣 22 兆元)來保護消費者免受昂貴能源趨勢影響。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同時也是最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歐洲國家,占了其中的 2640 億歐元。安永顧問公司( EY )調查顯示,有半數德國人說,他們現在只把錢花在刀口上。

升息也傷害了消費者和企業。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和歐洲中央銀行( ECB )已於 12 月開始放慢升息步調,但仍暗示必須繼續升息以抑制通膨。

經濟學者預期德國和歐元區另一大經濟體義大利將陷入衰退。英國經濟則已經在萎縮。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 )預估歐元區 2023 年經濟將停滯不前。

但國際貨幣基金( IMF )仍預期 2023 年全球經濟將成長2.7%, OECD 也預期會有 2.2%的成長。

作為全球經濟成長一大驅動力的中國近期放寬防疫措施,令人期望這個全球第 2 大經濟體能開始復甦。中國長期實施防疫限制不僅傷害經濟,也引發全國大規模抗議。

北京當局本週宣布將自 2023 年 1 月 8 日結束對入境旅客的隔離措施,暗示將對世界重新開放。

但畢慈瑪認為,最大危機在於「慢動作發生」的氣候變遷。

瑞士再保險公司( Swiss Re )表示,自然和人為災難迄今已在 2022 年造成 2680 億美元(約新台幣8兆 2315 億元)經濟損失。光是侵襲美國的伊恩颶風( Hurricane Ian ),估計就導致 500 億到 650 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巴基斯坦的「世紀洪災」也造成 300 億美元的災害和經濟損失。

各國政府 11 月在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 27 次締約方會議( COP27 )中,同意成立基金來彌補脆弱發展中國家因自然災害而蒙受的損失。

不過,即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減緩全球暖化速度有其必要,這場峰會最終仍未針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做出新的承諾。

畢慈瑪說:「這不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卻是非常漫長的危機,曠日持久。如果我們做得不夠多,這將會以空前規模對我們造成衝擊。」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