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陳信銘赴越南發展 20 多年,半路出家養蝦的他,想像力無極限,幫蝦池設計「蒙古包」、自動投料系統,靠著每平方公尺 300 尾白蝦的高密度養殖,供貨給海底撈、摩斯漢堡等跨國連鎖企業。
70 歲的陳信銘每天清晨2時就起床辦公,一早從隆安省( Long An )的辦公室前往 120 公里外、位於檳椥省( Ben Tre )的蝦池。他在由 16 人座改為9人座、暱稱為「戰車」的廂型車裡半躺半坐著說:「這2個半小時路程,既期待又享受。」
陳信銘表示,他從 2008 年開始在越南養蝦,迄今光蝦池就投入 2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5.6億元), 50 公頃的蝦池年產量達 1800 噸。他也因穩定供貨的能力,被海底撈、摩斯漢堡等跨國連鎖企業相中。
陳信銘與海鮮這兩字結緣甚早,出生於嘉義縣六腳鄉蒜頭村的他,小時候天天搭著糖廠的火車到嘉義初中讀書,由於家門口剛好有個市場,家中庭院都出借給人賣海鮮,他常因好奇多看幾眼,沒料到有一天會變「同業」。
陳信銘早年往來兩岸經商, 1999 年帶著 50 個貨櫃的塑膠粒來到越南,但當時越南對塑膠原料的需求頂多就是拿來生產塑膠袋,他手上可以做醫療器材的塑膠粒品質超乎需求,在做完那批生意後,雖沒賠錢但也沒什麼賺頭。
動念轉業後的某一天,陳信銘透過駐胡志明市辦事處的網站得知,水產是越南出口至台灣的主要產品之一,再加上他自己很愛吃海鮮,就開始著手從事將越南的水產品出口至台灣的生意。
他表示,一開始是向漁民收購蝦、蟹、貝並出口至台灣,但漸漸發現捕撈量減少,常常被訂單追著跑,「我當時就認知到,必須走養殖這條路才能保證供應無虞」。而經濟價值高的蝦子,成為他的首選。
陳信銘 2006 年先在隆安省幸福工業區設立「信海水產責任有限公司」, 2008 年檢測湄公河水質發現沒有重金屬也沒有農藥後,選定位於湄公河支流出海口的檳椥省做為養蝦基地,結合自有銷售團隊,開啟「產銷一條龍」模式。
目前他在檳椥省的養蝦規模占地 50 公頃、約有 150 個蝦池,並以一名員工顧2座蝦池的人力配置 24 小時輪班、留守,蝦池員工總數達 200 人。而他在辦公室也坐不住,一週平均有5天前往蝦池督軍。
陳信銘指出,相較競爭對手一平方公尺養出 100 尾至 150 尾白蝦,他的蝦池每一平方公尺平均可以養出 300 尾、每尾重量 20 克的白蝦,讓他自豪的「高密度養殖」成績,背後仰賴科技助力,還有他的想像力。
他說,高密度養蝦首先水的溶氧量一定要夠,再來,蝦子排泄物非常多,務必 24 小時不間斷過濾才能維持水質,同時又要將水中的氧氣與養分留住,技術難度在這裡。他指著蝦池旁一座座濾水系統說:「這就是心臟。」
此外,他還以蘭花網為蝦池打造圓形尖頂、耐強風吹襲的「蒙古包」,如此一來不僅能阻絕鳥類傳播病毒,也能讓蝦池溫度保持在攝氏 28 度左右。他說:「以上條件控制得當, 100 尾蝦苗我可以養活 90 尾。」
自動投料系統同樣是陳信銘的點子,除減輕員工工作負擔,又能用大數據精準掌握蝦子的飼養情況。「一定要讓蝦子吃飽,才不會蝦吃蝦,人工投料可能有誤差,自動投料系統則能完全追蹤影像、數據。」
由於往來蝦池的時間至少要花上5小時,加上喜歡天馬行空的陳信銘還計劃結合「魚菜共生」概念發展綠能、養生村並擴大蝦池規模,他近日為此添購一輛全新四輪傳動休旅車代步,盼加速完成心中藍圖。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