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部落今年再次延續古稻米種植,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邀請當地國小學生一起種植,從秧苗培育、器具到種植方式,都遵循古法,讓一旁監工的阿公阿嬤們直呼好感動。
馬太鞍撒巴勒奧(sapalugau)文化產業協會去年和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合作,在協會旁種植 11 種旱稻品種,去年 7 月收成。今年活動延續,專注種植由 80 多歲吳連妹阿嬤提供的 cilipeday 品種,又稱為「有毛的糯米」。
今年同樣在協會旁種植,田地上已經劃好格子,田的一角有一片秧苗,古稻復育計畫主持人陳美齡說,傳統方式就是直接在田裡育苗,連同秧苗的分盆、劃線的工具都是傳統的器材。
種植活動今天上午進行,長輩帶領著 10 餘名光復國小六年級學生一字排開,將秧苗剷起,傳遞給學生們,讓他們沿著方格井然有序種植,一旁的長輩們邊種邊哼起歌謠,田間好不熱鬧。
提供種子的吳連妹阿嬤雖身體不適,也特地到場為晚輩們打氣,她說,cilipeday 過去是阿美族重要作物,味道很香,結穗後就會散發香味,以前有人煮這個米,左右鄰居都會知道,做出來的杜倫(麻糬),味道最好吃,只是年紀大了,不方便種植,看到晚輩有人願意種植,很開心也很感動。
陳美齡說,因為吳連妹阿嬤多年來一點一點的搜集,才能保留種子,今年種植的 cilipeday,用的就是去年復育活動留下的種子,這批稻米預計 4 個月後可以收成。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