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鼓勵農友轉種雜糧 花蓮機耕薏仁省力降成本

圖片來源:中央社

花蓮生產的稻米知名又好吃,但近年因飲食習慣改變,台灣稻米過剩的情況漸趨嚴重,鼓勵農友轉種薏仁等雜糧,加上政府推行農機具補助政策,為農民另闢有效率的耕作方式。

雜糧作物薏苡的俗名稱「薏仁」,農委會農糧署東區分署今天在花蓮縣玉里鎮大禹里薏仁田區舉辦「推動農業機械化,機耕薏苡省工有效率」記者會,由雜糧產銷班員示範農機及解說。

農糧署東區分署長陳昌岑說明,國產薏仁在採收碾製過程中,有別於進口薏仁,保留外層的紅色麩皮,富含更多的營養成分及膳食纖維,又稱紅薏仁,是國產薏仁最大的特色。

國內薏仁主要產區為彰化、嘉義、雲林、台中、苗栗等縣市,全國種植面積約 232 公頃、產量 511 公噸, 2018 年進口數量約 3518 公噸,自給率僅約 12.6 %,顯見國產薏仁仍具市場發展性。

陳昌岑說,台灣雜糧多半依賴進口,主要原因是雜糧種植面積小、人力成本太高,尤其在農村缺工情況下,為讓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農業機械可以協助,政府也提供資助,包括購置農機具給予一定額度的免息貸款等。

全台水稻面積有 27 萬公頃,2016 年開始推動大糧倉計畫提升雜糧進口替代率,鼓勵農民休耕地活化和水稻轉作雜糧。目前國產雜糧生產成本高於進口,但仍要推在地、縮短食物里程、健康方式讓消費者接受。

陳昌岑指出,農糧署分別推動「小型及大型農機補助」措施,輔導農友購置農耕普遍使用的割草機、動力噴霧機、中耕管理機等 36 種小型農機及曳引機、聯合收穫機等 2 項共通性大型農機,來紓緩勞力不足問題。

玉里鎮雜糧產銷班第一班長李建瑩說,班員 14 人來自花蓮各鄉鎮,玉里和壽豐共 4 公頃的田地轉種大豆、薏仁、胡麻、硬質玉米等雜糧。由於雜糧和水稻種植方式相同,再利用機械助耕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