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賴品瑀報導)不捨美麗海洋遭垃圾掩蓋,七成以上台灣人有淨灘經驗,但環團提出統計,2018 年平均每人每日製造 1.132 公斤的垃圾,堪稱歷史新高,必須從源頭、教育做起。繼「海廢圖鑑」後「re-think 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著手製作「回收大百科」,要用最「鏘」的年輕創意,提供民眾正確回收的觀念,進而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使用。
環保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18 年推動減塑政策後,連續兩年超過 4 萬人次參與淨灘,清除了數百噸海廢,但同時,2018 年平均每人每日製造 1.132 公斤的垃圾,卻是 2001 年來最高。
RE-THINK 發表民意調查結果,也顯示雖然有 7 成受訪民眾曾經參與淨灘,但仍有 9 成民眾每天會製造出一次性塑膠垃圾,平均每天至少製造 3 種。
這些一次性塑膠垃圾,榜首是塑膠袋,其次是有塑膠淋膜的紙餐盒、飲料杯、吸管、保特瓶。
RE-THINK 共同創辦人黃之揚表示,他們號召淨灘已經 7 年,淨灘跟環境課程當然重要,但戰場更應該是日常生活上的消費與正確的垃圾處理。
RE-THINK 去年推出「海廢圖鑑」,把在淨灘中撿拾到的經典海洋廢棄物,巧手改造成怪物,並詳加介紹他們的出沒地點、生平事蹟等,以趣味作為跟學生溝通的教材。陸續得到德國紅點、日本 Good Design、創新教育獎等國內外獎項,也已經實際走入全台 30 多個中小學。
黃之揚表示,要讓這些垃圾不出現在海灘上,必須在源頭就好好處理,以一個咖啡外帶杯來說,其實有紙吸管、杯蓋、杯身。紙吸管是一般垃圾、杯蓋是可回收塑膠,而 PLA 材質的透明杯身,卻是不可回收的一般垃圾。
材質多種、每個人又都有自以為一套的回收標準、或是以為有回收就可以了,都是讓這些一次性塑膠垃圾無法得到正確處理的原因。黃之揚表示,因此他們在開啟「回收大百科」計畫,要再次以「很鏘」的創意,解釋複雜的垃圾分類、材質分辨等,讓民眾有基本認知,因此正確分類,甚至積極減少一次性垃圾的使用。這次的計畫將串連公部門、企業、回收業者、使用者,黃之揚表示,預計成果明年陸續上線。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