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上週調漲油價並實施配給,因而引發民眾抗議風潮。現在傳出這項無預警政策是德黑蘭政壇的政治角力,目的據說是要進一步削弱溫和派總統羅哈尼政府。
最新報導顯示,伊朗這波抗議潮造成至少 12 人喪生、逾 1000 人遭到拘留。也有報導說,橫跨全境的抗議事件已造成 36 人死亡。根據報導,為了壓制示威潮並阻撓民眾動員,伊朗「近乎全國切斷網路」。
依波斯曆的伊朗本年度( 2019 年 3 月 21 日至 2020 年 3 月 20 日)政府預算是根據每日售油 150 萬桶來估算,不過巿場研究認為,伊朗目前每天出口 10 萬到 50 萬桶原油。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 2019 年伊朗經濟將萎縮 9.5 %,形勢較IMF前一次預測的萎縮 6 %更嚴峻。國際貨幣基金 10 月底曾表示,除非國際油價來到每桶 194.6 美元,否則伊朗 2020 年無法平衡預算。國際油價目前每桶略高於 62 美元。
與之前幾任政府類似,羅哈尼(Hassan Rouhani)政府也將降低燃料補貼視為經濟改革的必要手段,上週更高權力當局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Supreme Council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通過調漲油價政策,但事先未向民眾預警。
美國政府 2018 年 5 月退出伊朗核子協議並恢復對德黑蘭嚴厲制裁後,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下令成立具影響力的應變機構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
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決定調漲油價,意味著美國對石油和金融業制裁,導致伊朗原油出口受限,引發日益嚴峻的預算赤字,已到不得不解決的程度。
但這項政策倉促上路,連大部分國會議員都被蒙在鼓裡。獨立新聞媒體「中東之眼」(Middle East Eye)報導,有議員挖苦說,國會乾脆關門大吉節省開支,這對伊朗的「抵抗型經濟」(resistance economy)也會有所助益。哈米尼提倡厲行節約的抵抗型經濟,希望伊朗達成經濟自給自足。
德黑蘭政府的新自由主義傾向,加上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的組成結構,給予外界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力推上述政策,並沒在政界形成共識的印象。
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成員包括羅哈尼、羅哈尼盟友務實主義國會議長拉里加尼(Ali Larijani)、及跟兩人不合的強硬派司法部長萊希(Ebrahim Raisi)。
隸屬於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的德黑蘭情報分析家告訴中東之眼,調漲油價政策與羅哈尼及其盟友在明年國會大選前的布局恰好相反。
在新油價政策公布前不久,羅哈尼罕見公開地嚴厲批評強硬派主宰的司法體系厚此薄彼且出於政治動機掃蕩所謂貪腐,結果招致強硬派媒體機構、伊斯蘭革命衛隊指揮官及具影響力教士在內的官員圍剿。
調漲油價政策導致伊朗社會情勢一觸即發,可能引發更大規模民意反彈,儘管出現陰謀論的指控和批評聲浪,哈米尼卻未出手阻止政策上路。統治核心未干預的原因之一據說可能是打算將沸騰的民怨導向已焦頭爛額的溫和派,以順勢一勞永逸地讓他們失勢。
德黑蘭夏希德.巴希蒂大學(Shahid Beheshti University)政治學助理教授阿吉齊(Hamidreza Azizi)說:「石油新政最重要一點在於對民意衝擊毫無準備就上路。看看強硬派媒體怎麼報導,具影響力的強硬派似乎想進一步削弱羅哈尼政府,將溫和派描繪成根本無能且舉措失當。」
最高經濟協調委員會作出決定後,反對油價調漲的示威翌日就在伊朗多個城巿引爆,但民眾訴求不止於此,還包括對政界和國內外施政的不滿,抗議人士指控相關施政導致絕大部分伊朗人生活條件惡化。而伊朗對中東的準軍事團體長期提供財務和後勤支援,更是別具爭議性的抗議主軸之一。
據官方統計,去年伊朗 8300 萬人口中有高達 4 成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嚴峻的經濟情勢使情況更惡化。
反漲價抗議看起來或許讓美國策略占上風,不過伊朗領導階層不會輕易就範。儘管民眾不滿日增,德黑蘭政府還是拒絕收回成命。
華府 2018 年 5 月退出核協議並恢復嚴厲制裁以來,德黑蘭領導層就極度謹慎,避免給予外界伊朗屈服於美方壓力或示弱的印象。如果哈米尼對美方展現任何彈性,都可能凸顯華府策略奏效的觀感。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