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促轉專欄》「轉型正義是一場馬拉松」台灣才能重生

圖片來源: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轉型正義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衝刺。(It is a Marathon not a “Sprint”)」—— Anna Kaminsky(聯邦東德統一社會黨專制政權重新評估基金會執行長)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30)日至明(31)日以「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實務挑戰」為題,邀請德國 5 位相關機構之專業人士來臺分享人權教育方面發展經驗,並邀請國內轉型正義與歷史教育推廣相關機構出席,進行台灣與德國轉型正義經驗的對話。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受邀與德國聯邦東德統一社會黨專制政權重新評估基金會執行長 Anna Kaminsky 對談「轉型正義過程中不同記憶的轉變與重生」。

聯邦東德統一社會黨專制政權重新評估基金會執行長 Anna Kaminsky 分享從近代歷史看來,所有在經歷獨裁、專政和戰爭以後的社會,都會面臨著如何處理暴力過去的遺產的難題。受害者與加害者在威權體制下的不同角色、位置與記憶人是矛盾甚至相互排斥的,也因此轉型正義的過程並不容易。

執行長 Anna 近一步提出國際上常見的四種做法,包含智利與南非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 (Wahrheits- und Versöhnungskommissionen),羅列加害者、受害者並對相關人士進行懲罰、平反與回復名譽等工作;西班牙與阿根廷的沈默協定 (Pakt des Schweigens),赦免加害者的罪行,並大規模銷毀檔案證據,但加害者的沈默也使得受害者的見證更為困難;也有藉由法庭的執行象徵對過去前後一致的清算的紐倫堡的戰爭罪行法庭,或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盧安達與柬埔寨採用的國際刑事法庭。德國則採取「重新評估委員會」(Aufarbeitungskommissionen),不只從司法上還給受害者公道,更希望往後的歷史教育中能深刻記得這段人權侵害的過去,同時也大量成立博物館、紀念碑並保存相關歷史建築。

「在沒有公共記憶的地方,建造公開且可見之標誌的重要性尤其重要。」

德國進行轉型正義過程充斥諸多討論,除了司法上將加害者定罪、回復受害者名譽,更重要的是整體社會必須有意識的釐清加害與受害系統如何成形,對過去的歷史重新進行評估,並了解歷史的爭議性與多元性。德國在多年前,即對在於過去各種刑求、壓迫與死亡的地點進行所進行的教育達成了共識,但即使是從事轉型正義工作長達三十多年的德國目前仍在轉型正義推廣的路途上持續努力,每一代面對轉型正義都有不同的課題,需要不斷重新協商與反省。如同 Anna 在演講一開頭所強調,「轉型正義的反省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衝刺。」面對歷史的難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回到台灣經驗,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回應 Anna 的分享,認為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條件與德國不同,在轉型正義教育推廣方面台灣才剛剛起步,非常希望能參考德國的經驗。台灣去年成立的促轉會,其任務之一就是要還原歷史真相。我們正努力進行政治檔案的徵集、解密、公開,讓社會大眾有獲知真相的權利和管道。同時,在教育推廣上多以說故事的方法進行,而如何讓歷史的討論不過分煽情,而能讓人們對歷史共感又能理解真相,是重要的工程。

真正的和解必須奠基於「真相」的基礎上,如何讓民眾認識、記取過去不愉快的經驗,並且公開討論、面對爭議,都是必要的。

這是台灣社會目前的集體功課。

此外,促轉會作為任務型的機關,處理不義遺址並規劃保存也是重要的任務,從德國經驗看來,在博物館的展覽中如何面對集中營並處理其內容至今仍是爭議問題,台灣社會也必須有長期面對困難的準備,簡化的、便宜行事的、很容易看見亮點的做法,很難觸及問題核心,也可能引發更多問題。轉型正義的工程浩大,絕大多數時候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成果,而且不管是主體業務、跨機關協商、社會溝通等方面,都不免受到許多挫折;工作的挫折感,就是威權統治遺緒的直接反應。有多少威權遺緒與難題,就可能帶來多少挫折感,從業者的熱情與對應的支持體系是繼續轉型正義道路的關鍵之一。

反省歷史記憶的過程中,勢必會面對到不同政治社群的對話與衝突,而新的政治世代該如何記憶與面對過去的歷史,更是轉型正義工作的一大考驗。本次在「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實務挑戰」工作坊中,德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深度分享,對台灣推動轉型正義工作而言是非常豐富的養分,也期待透過深度交流與經驗分享,讓雙方在歷史反省與人權教育的推廣上持續向前。

圖片來源: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