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大糧倉計畫鼓勵種雜糧 新機器降低大豆生產成本

圖片來源:中央社

曾獲全國十大神農獎的花蓮農民曾國旗,種稻也種雜糧,他所種植雜糧面積是花蓮南區最大,其中大豆生產過程費時耗力,在農政單位協助下,利用新開發機器降低生產成本。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下午在玉里鎮東豐拾穗農場舉辦新開發的「大豆選別分級設備」觀摩會,盼新機器能大幅降低農民設備成本。

圖片來源:中央社

曾國旗國中畢業後就北上讀書,學成後在台北建築事務所上班,因為父親意外受傷,所以他在 1998 年決定返鄉務農。堅持友善土地,帶領有機米產銷班轉型為東豐拾穗農場,並結集當地小農,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

曾國旗說, 9 年前他承租退輔會 47 公頃土地,這塊地不僅土質差,連水源也不足。於是他採取水旱輪作方式來改進土質,用自然的力量降低肥料、農藥用量。目前有 30 幾公頃土地,一年種大豆,第二年就換種水稻,每年輪作。

花蓮區農改場作物環境課長邱淑媛說,台灣民眾食用雜糧,靠進口比例太高,政府推動「大糧倉計畫」希望能以國產雜糧取代進口,給予獎勵補助。雜糧對於水的需求比水稻要求低,適合旱作。但在東部遇到的問題是規模相對較小,無法用大型機具進駐。

農改場因為看到此問題,包括除草、選豆等工作,過去都是人工方式,農民辛苦不符經濟效益,所以針對機械缺口研發適用的機械來協助農民,而且價格也比進口的低廉。

花蓮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張光華說,新開發的「大豆選別分級設備」,可快速完成收成的大豆選別作業,先剔除枯枝、豆莢等雜質,再通過「滾筒粒徑分級機」,可篩分成大、中、小 3 級後分別利用。

張光華說, 2014 年曾研發第一代,現為第二代,效能提升 4 倍以上,每天可以處理 1.5 公噸的大豆。以此次輔導案例來說,處理量 20 公噸大豆,新機可節省農時約 300 小時,換算人力成本約新台幣 4 萬 5000 元。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