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接住下一個「應思聰」台灣人均精神健康預算僅22元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先前知名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自發病、治療到最後重返社會,這不只是劇情,也是許多病友的真實人生故事,今(9 日)台灣精神醫學會舉辦思覺失調症衛教記者會,點出台灣社會對於精神醫療的問題,史瓦濟蘭人均精神健康預算仍有 60 元台幣,台灣人均預算竟不及 23 元,台灣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更存在許多污名,記者會的最後也邀請到三位病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台灣人均精神健康預算不到 23 元,買不起一顆 7-11 最便宜的肉鬆御飯糰(23 元)。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從發病、治療、到最後順利重返社會,這不只是劇情,其實也是許多患者的真實人生故事……小成今年 35 歲,19 歲那年準備升學考試時思覺失調症發作,讓他中斷學業。由於他曾在自行停藥期間,幻聽惡化誘使他衝出馬路,險些釀成危險!

至此小成瞭解穩定用藥的重要,現在他定期回診,更有每週三天的停車場工作,賺的錢還能買禮物給媽媽,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其實,還有許多像小成這樣病況穩定且能工作貢獻己力的患者,正在等待社會給予他們一個回歸的機會。但是,社區準備好了嗎?

病友小成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完善制度有助患者建立健全社會生活:人均精神健康預算過低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社區精神醫療」是國際趨勢,其意義在於結合社區資源,讓患者找回價值及尊嚴。

賴德仁說明,以衛福部公告之年度預算書來看,2019 年度心理及口腔司的總預算為 20 億(2,018,105,000 元),其中,精神健康照護方面的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預算僅 1/4 ,約 5 億元(507,858,000 元),相當於全台灣 2,300 萬人口,平均 1人 的精神健康預算僅有 22.08 元,連一個三角飯糰都買不起,甚至不到中低收入國家如南非、史瓦濟蘭的 60 元人均精神健康預算的一半!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賴德仁強調,患者回歸社會,需要各方資源的協助,包含醫療機構及民間機構的相互配合協助、相關人員的訓練、個案的追蹤輔導、患者的醫療費用、社區照護、支持及復元制度的建立等等才能達成,如此複雜多樣的資源配合,卻僅有 22.08 元的預算規模,對於已經準備好的患者來說,顯得十分不足,建議政府增加相關預算與人力,投入更多資源。

賴德仁直言,「不是我們照顧患者一輩子,而是患者照顧我們一輩子」,患者來找我們看診,我們才有收入、維持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也要努力打造更佳的環境,讓這些患者能夠順利重返社會。

社區精神醫療:社區接納讓患者重拾尊嚴,但社會仍不夠友善包容

事實上,台灣推動精神病人的社區化照護政策已有 20 年,目前設有上百家社區復健中心及康復之家,為慢性精神病患回到社區後的照護選擇。然而,目前精神病人在社區照護上,仍有許多障礙。

《2025 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指出,心理健康服務應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導向、康復為目標。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根據 2017 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的《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卻發現,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芥蒂,他們會避免與患者接觸、害怕與患者交談、共事上會覺得不耐煩。顯然,雖然社會對於疾病已有初步認識,但與真正友善、包容的社會氛圍,還有一段距離需要努力。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李麗娟本身也有康復後再重返社會的經驗。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思覺失調症患者瑪麗是政大哲學系畢業、曾於德國留學的高知識分子。她在留德期間發病,最後返台就醫。歷經斷藥、復發後,她建立起病識感。現在她每天讀三篇英文聖經,更能用英文接待參訪的美國賓客!其實在設定目標、認真生活上,病友和我們沒有不一樣!

穩定治療是關鍵 輕易斷藥復發風險為未斷藥者的五倍!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 100 人中就有 1 人為患者,因「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出現病症,時常會出現幻聽、妄想、社交退縮等症狀。思覺失調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種慢性病,因此,穩定治療、規律用藥格外重要。

然而,根據研究,不到六成的患者在出院後第一個月有回診拿藥,僅有四成五的患者持續治療一個月以上,顯示患者對於穩定治療的觀念仍然不足。像是患者丁丁曾因副作用不舒服而自己把藥吐掉,沒想到不到一週就出現幻聽、被小鬼侵擾,才被發現她偷偷斷藥。而有些患者也可能會忘記吃藥、或自覺疾病已穩定或擔心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工作時不想被他人看見服藥等,恐暴露於復發風險之中。

病友丁丁介紹其他病友設計的明信片。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張家銘強調,穩定的體內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控制,積極的治療更能維持功能、利於患者回歸社區。思覺失調症病發後的頭五年為黃金治療期,若此時可以維持穩定治療,則能使大腦維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但若任意停止治療,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者的 5 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使患者無法回復原本的狀態。

丁丁有了斷藥復發的經驗,體會到穩定治療的重要,現在除了自己規律服藥,還能督促康家其他住民們穩定用藥!

張家銘說,現今思覺失調症治療選擇持續進步,除了每天使用的口服藥,還有每個月或每三個月使用一次的長效針劑。長效針劑的藥物遵從性較高、使用頻率較低、可於回診時施打,能夠減少忘記用藥的機會,同時在體內建立起更穩定的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的控制!而若擔心藥物副作用,應與醫師討論並調整配藥,皆能獲得改善,切莫自行停藥。

社區精神醫療三大成功關鍵:完善制度、友善社會、穩定治療

張家銘表示,為解決汙名化問題並進一步完善社區精神醫療體系,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提出三大成功關鍵:訂定完善政策、營造友善接納的社會、及建立患者穩定治療邁向復元的觀念。學會及康盟致力推動疾病去汙名化多年,今年很開心看到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讓大眾對於疾病有更深的認識,特頒精神醫療特殊倡議獎,期望未來有更多社會各界加入推動行列。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我們不一樣,也沒什麼不一樣

記者會最後,由三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小成表示,發病之初是在考大學的時候,那時候壓力很大,最後出現很多幻聽現象,自己還以為是遇到魔神仔,最嚴重的一次,曾經在擦窗戶時聽到魔神仔在說話,結果自己一個不小心就從五樓摔了下去,甚至還曾一度被聲音帶著走,跑去馬路上給車撞,好險對方緊急煞車才保住一命,最後是看了精神科,才知道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

瑪麗表示,自己是在留學德國的時候發病,最後也在回台灣的機構裡遇到同樣的病友,發現原來不只自己一個人有這樣的問題,就比較能夠正向地去接納這個疾病與接受治療。

丁丁表示,罹病初期主要出現的症狀是幻聽和宗教妄想,每天都聽到小鬼在她耳邊竊竊私語,有一次受幻聽指使,光著腳丫走到大馬路企圖自殺,回過神來發現狀況不對,才趕緊跑回家裡撿回一命,也曾經看到家中滿是一些蟲子,最後放火要燒蟲子,鄰居趕緊報警處理,自己就被移送到機構。

病友小成的攝影作品。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小成透露,自己最初也是治療的逃兵,一開始有按照時間服藥,一兩個月後仍有些幻覺,醫生說這是長期疾病,需要長期服藥,後來自己就開始想,是什麼藥造成自己幻聽幻覺,結果自己挑藥吃之後,病情反而更嚴重,才趕緊請教醫生,然後按醫生要求服藥。

小成提到,自己現在擔任停車場管理員,也兼任慈濟的補貨員,主持人介紹說,最初小成只是一個停車場管理員,但隨著病情漸佳,做了許多職責以外的事情,這樣的努力被停車場老闆看見,現在被升為一個小主管。

瑪麗坦言,自己現在沒有工作是個懶惰蟲,但自己能夠肯定自己,現在已經能接受別人的批評,自己也將理想寫在書法之中,主持人則提到,因為瑪麗有留外的經驗,英文能力很強,之前在一些活動中還能擔任英文翻譯與接待工作。而丁丁現在在機構理會協助倉管和一些商品的銷售,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肯定。

病友瑪麗介紹自己的草書作品。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精神勇者・無所畏懼

而本次論壇活動亦舉辦「精神勇者・無所畏懼」微電影徵件比賽,每一部影片都訴說著台灣各個角落的「應思聰」們,最真實深刻的生命故事。盼藉由影片記錄患者的生活點滴,讓更多人以理解及包容的態度面對患者,營造支持和友善的社區環境。除了認識疾病,積極地落實政策、社會、及治療層面的問題,更能幫助患者重拾價值,邁向復元之途、再次走入人群!

獲獎影片《相伴相隨》

以「丁丁」與「瑪麗」的故事,表述當自己一個人時,突破疾病、年齡等困難,重新建構新的生活,在重新看見自己後,開始和社會及原生家庭再次連結,勇敢突破返家的空間及關係的距離,距離拉近了,生活方式的選擇仍是由自己而定!

獲獎影片《走在感恩的路上》

小成在復原的過程中體會到能夠成就現在的自己,是承受許多人的幫助與恩德,因此希望用最誠摯的態度將影片分享給每一位和自己一樣曾經受疾病所苦的病友,鼓勵大家克服疾病的限制,對生活滿懷希望,像現在的自己一樣知足幸福。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