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部分植物人可能有意識 北醫研究用腦部造影對話

圖片來源:中央社

高先生的父親 2 年前嚴重車禍,搶救後被宣告成「植物人」,但高先生心中一直有疑惑:「爸爸真的想要這樣嗎?」北醫有學者投入相關研究,希望利用腦部造影技術跟植物人對話。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藍亭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國外已有研究顯示,透過腦部造影技術,如正子斷層掃描(PET)及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可看到植物人腦中訊號的變化,進一步判斷與其對話過程的意識狀態及反應。

植物人一般被認為是有生理功能,但沒有言語、意識和思考能力。但藍亭表示,國外現在多以「無反應性覺醒症候群」來取代「植物人」一詞,因目前並沒有能評估意識的量表,可精準判斷病人的狀態。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藍亭說,因缺乏精準量測工具,植物人的誤診率高達 4 成;但國外經驗顯示,實際上可能仍有 2 成植物人的意識與一般人無異,只是無法透過行動、言語表達,形同被困在軀幹裡。

高先生的父親 2 年前遇上嚴重車禍,當時醫師雖有表達,搶救可能也不樂觀,但高先生心急如焚,也覺得「怎麼會這麼突然?」無法就此放手,決定先救再說。但搶救後,父親呈植物人狀態。

高先生受訪時表示,他常常會想,「到底父親是希望走、還是希望留?」父親只能長期臥床,且身上插著氣管內管、鼻胃管和尿管,完全無法自理,也無法與人互動。偶爾在兩人互動的「一瞬間」會感覺爸爸好像流眼淚或有表情,但也完全不知道爸爸的心情。

高先生的父親是藍亭研究計畫的受試者,高先生懷抱著一絲希望,期盼研究成功後,他能問父親關於生死的關鍵問題,把病人的自主權交還給父親。

藍亭表示,國外已有研究透過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並用腦部造影技術觀察患者的大腦皮質變化。

這項研究主要透過腦部中的運動輔助區與旁海馬回的活化反應來判斷病患的反應,大腦的這 2 個區分別與運動及空間記憶相關。

藍亭說,研究會先請病患想像特定的情境,共持續 30 秒,例如「打網球」代表喜歡,想像「在家中來回走動」則代表不喜歡。當患者回答問題時,若想表達喜歡,就在腦中想打網球;想表達不喜歡,就想在家中來回走動。研究團隊藉此了解受試者的喜好,可能有助提升生活品質。

雖然北醫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相關臨床試驗,不過因做 PET 與 fMRI 的費用要新台幣好幾萬元,並非大部分家庭所能負擔,植物人甦醒計劃也面臨很大的困難,藍亭希望外界捐助,讓計劃有機會順利進行。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