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緣植愛系列報導 5 近萬人等待器官移植,但器官來源有限,衛福部推動無心跳器捐,讓末期病人可不經腦死判定達成善終和遺愛人間的心願。然而上路 1 年僅 12 名無心跳器捐者,這是因為有技術挑戰。
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今年大愛器官捐贈總人數為 142 人,共有 456 人接受大愛器官或組織移植,至今有 9738 人等著器官/組織移植。
器官移植是需要慎重看待的嚴肅議題,為了避免出現爭議,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訂,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必須在器官捐贈者經診治醫師判定病人死亡後進行,死亡需經腦死判定,有相當嚴謹的執行程序,許多病人撐不過腦死判定過程,無法器捐。
為了減少器官來源少、等候移植時間長的問題,衛生福利部在民國 106 年 12 月建立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作業參考指引,希望臨床醫師除了腦死判定外,多一個無心跳器捐的選擇,也讓無法進行腦死判定者,有機會遺愛人間。
醫事司長石崇良受訪時表示,過去只有腦死捐贈,腦死病人以意外居多,病人數量本來就相對受限。心臟死亡也是判定死亡的一種方式,如果末期病人又有意願器捐,利用無心跳判定方式,增加許多潛在的捐贈者。
有些民眾會疑惑,如果想要善終,不希望臨終前強加痛苦,是否與器捐的做法相違背;石崇良說,無心跳器捐也是兼顧善終和遺愛人間的雙贏做法,不會在病人身上強加不必要的管路、及侵入性治療,且在心跳停止 5 分鐘後才開始器捐作業。
不過,無心跳器捐自 106 年底上路至 107 年底,共有 12 名捐贈者,捐出肝臟 7 例、 24 例腎臟及 18 例眼角膜。捐贈者偏少的關鍵,在於醫療技術層面問題仍有瓶頸。
高雄榮民總醫院安寧病房主任薛光傑表示,腦死病人雖然腦部沒有功能,但身體循環還在進行,器官仍保持活性;心跳停止可作為判定死亡的方式。
但無心跳器捐困難度在於,當末期病人瀕死,心臟跳動緩慢,收縮壓開始慢慢降低,當低於 50 毫米汞柱時,身體進入「溫缺血」狀態,器官開始缺氧、缺血,當溫缺血持續 2 小時以上,器官就會衰敗,就算取下也無法再移植。
無心跳器捐就像是跟時間賽跑。薛光傑說,幾個月前曾遇過一名末期個案,有意願器捐,但他進入溫缺血狀態約 1 個多小時,都仍可測到微弱心跳,就算病人想要器捐,醫療團隊也只能靜觀其變。
薛光傑說,一直等到這名病人完全無心跳,又必須等 5 分鐘,確認心跳都沒有恢復時,已過了近 2 個小時,移植醫師與團隊評估器官狀況,認為溫缺血時間已達臨界點,器官狀況不適合捐贈,最後以失敗告終。
「符合無心跳器捐資格的病人,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多。」器捐中心執行長江仰仁受訪時說,無心跳器捐的立意很好,希望增加器官來源,對等候器官的人來說,「多一個捐贈就是多一個希望」。
但不可能指望開放無心跳器捐後,大愛器官數就會明顯增加,江仰仁指出,而且末期病人的器官也可能會有衰敗問題,並不是都能使用。
他說,臨床目前仍以腦死判定為主,無法做腦死判定,才用無心跳器捐。因維持病人器官活性是無心跳器捐重大挑戰,技術本身相當困難,目前能施做的醫院也以醫學中心為主,因開刀速度要夠快,且要有加護層級的醫院才能順利運作。
器捐中心擬定無心跳器捐操作模式和教學DVD,江仰仁表示,指引有助各醫院能盡快熟練,唯有醫療團隊都習慣無心跳器捐的模式,才有可能及早找到潛在捐贈者,並提供明確資訊給病患及家屬,讓相關政策能順利推展。
在所有器官中,等候名單最長的是腎臟,有超過 7500 人希望換一顆新的腎臟,免除終身透析的惡夢;也有 1107 人需要換肝、 847 人等候眼角膜才能重見光明。有 184 人需要換心,免於末期心衰竭的威脅;有 120 個人等候換胰臟、 52 人等待換肺,還有 6 人需要腸移植。
衛福部為了增加腎臟移植,也開放活體腎臟配對交換捐贈新制,讓有意捐腎的家屬,若跟病人無法配對,可與其他也想換腎的家庭交叉比對,增加配對機率。不過,同樣礙於各醫院技術水準不一,目前雖然有家庭登錄,但沒有醫院啟動配對程序。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