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重新理解過去 台德記者談德國轉型正義

圖片來源:中央社

德國記者史坦格與台灣記者林育立今天下午在台北國際書展上以「重新理解過去」為題,暢談為德國掀開黑歷史的檢察官鮑爾,為台灣述說德國轉型正義的故事。

2019 台北國際書展即日起至 17 日於台北世貿一館登場,下午德國主題館邀請南德意志日報專題記者羅南‧史坦格(Ronen Steinke)與中央社駐德記者林育立,雙方以「重新理解過去」為題,討論德國轉型正義的經驗。

德國在戰後有段黑歷史,掌握國家司法機關或政府體系裡的人,在戰前戰後無太大差別,許多前納粹黨員在戰後照常掌管國家機器,彷彿他們在納粹時期做過的一切都沒發生。

史坦格說明,「這段黑歷史是曾有幾百萬男女老少,在一個死亡工廠被謀殺,這不是很少人參與,而是幾千幾百人在參與這個行為」,這些打造戰後德國的民主之人,有不少也曾是納粹時期一同殘害的幫凶,「這些人,為民主及人權貢獻許多好事,但唯一不處理的,就是他們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1983 年出生的史坦格除了是記者,也是歷史和傳記作家,專精中東議題和德國的轉型正義議題,他在德國戰後 30 多年後才出生。史坦格在 2015 年出版的Fritz Bauer一書,詳述法蘭克福總檢察長弗里茲.鮑爾(Fritz Bauer)讓德國在 1945 年後,逐步揭開上述歷史創傷,並在過程中共同面對過往陰影,勇敢走向未來的專書。

林育立說明,這本書中的歷史文本也搬上大螢幕,拍成電影「大審判家」和「沉默迷宮」。

「要不要把這些犯罪事項,帶到法院上檢視,還是就此放下,往前行」,史坦格說,當時德國法庭上有許多爭論,有人會覺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一定需要處理,「於是戰後那段時間,就像墓園般平靜」,而受害者在戰後依然不被重視且無法伸張正義,「雖說文件上來看德國的民主是好的,但仍有沒被處理的汙點」。

史坦格提到,當時也有非常多年輕人憤怒,「如果連搶錢、搶銀行者都會被送監,那麼殺人者卻還能在街上行走」,這位檢察官鮑爾,正是首位讓這段德國黑歷史事件,能在法院上被談論的人。

史坦格認為,鮑爾在社會要選擇遺忘還是面對談論的關鍵時刻,「往打破沉默的方向推進,在 50 年代末期,他自己在推進時也付出很大代價、受到諸多威脅,甚至檢察署裡還被放置炸彈,但因為他的勇氣,才打破了社會的沉默」。

林育立提問,德國這場轉型正義中,許多被起訴的軍官不是保持沉默或主張只是遵守命令,「為何加害者在面對過錯,會如此的困難」。

史坦格回答,法治國家基本上有沉默的權利,如果社會整體氛圍讓人覺得這段黑歷史不值得一談,只是依法行事、沒什麼大不了,「當然也覺得自己不需要表態」。

「所有在獨裁下犯罪的人會說,我只是遵守當時法律,當時做的事是合法,回去算舊帳是違反法治原則」,史坦格強調,戰後法庭認定有些犯罪行為如此殘忍,已與當時法律無關,「這基本上是很重要原則,因為那些行為已超過殘忍惡行,已不可用當時國家法律允許我們所作為的藉口」。

史坦格表示,若接收到不符合人性的命令,不是有權利,而是有義務要拒絕,這樣的訴求也已在現今的德國立法。

這場台德記者的對談座無虛席,德國主題館裡跑馬燈上寫著「德國人的故事,就是台灣人的故事」。席間有觀眾提問史坦格,在大眾認識鮑爾後,德國對加害者指責,又該如何緩解社會裡彼此對立的氛圍,史坦格回說,「誠實和說清楚本身就有療癒作用,誠實的陳述事實,不用遮掩過去,就是一種療癒」。

史坦格補充,鮑爾的所作所為起初被人討厭,但在幾十年後受人尊敬,「現在學習法律者,也以鮑爾的公民勇氣作為典範,年輕世代能以此為模範,在我看來就是種希望」。當時有不少猶太人被殺害,鮑爾在推動時曾被貼上「你就是想復仇」的標籤,「整個過程不見得馬上就能讓社會可輕鬆相處,唯有讓時間慢慢淡化處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