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領先全球為台灣創設首個網路教育城市「亞卓市」的中央大學教授陳德懷,是現今全國唯一非營利身教閱讀實驗教育 IDC 計畫主持人,他期許打造 50 所 IDC 學校,並成為因應未來世界的受教環境。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操持一口濃厚的港式國語,公開發言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國語不好」,謙虛和藹的態度,就和他為台灣數位學習做出諸多貢獻,但民間甚或媒體對他仍感到陌生一樣,有著成功不必在我的人文內涵。
西元 2000 年,陳德懷團隊規劃的「亞卓市」是全球第一個網路教育城市,曾讓台灣的數位學習環境領先世界,「亞卓市」更被美國歐巴馬政府列為教育白皮書參考要項。陳德懷於 1999 年啟動的「電子書包」,也是台灣最早的數位學習計畫。
如今坊間正流行的翻轉教育、競爭學習遊戲、同儕互教、電子書包、一對一數位學習等相關的方法或教學名詞,陳德懷早在 2000 年左右便已提出,現今也只是開花結果。
2008 年起,陳德懷以「興趣驅動學習」模式發展課程,強調應把傳統「以教為中心」轉移為「以學為中心」,推動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MSSR)。如今,他更將 30 年來的研究心得付諸實踐,以興趣和創造為宗旨,創設「趣創者國際實驗教育」(Interest-Driven Creator,後簡稱 IDC),成為全國唯一非營利身教閱讀實驗教育。
陳德懷說明,IDC 現在只有低年級生,早自修和放學前都各有 20 分鐘的「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導師須坐在前方,讓全班都看得見,另外,師生們在「每堂課」開始 10 分鐘,拿出自己想看的書閱讀。導師在課堂中要創造讓學生聊書、團體討論的機會,進而分享心得。
「傳統上有 90% 的分科教育,這是人類近 200 年來為了便於管理,而從未改變的教學模式」,陳德懷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強調,像英文、歷史、地理等分科處理的目的,是讓教師便於操作。
但從人類腦神經變化、實踐終身學習、引發好奇心學習等研究人類學習的觀點出發,「分科教育其實不那麼自然,尤其是要因應未來世界,學生必定要博覽群書」。
過往研究數位學習成績卓越,如今陳德懷反而回到以人為本,創設 IDC,他感慨地說,「因為現在亞洲的考試教育太可怕了」,有調查顯示,2017 年香港學生就有 30 多個人自殺。
陳德懷從人腦發展來檢視,孩童從小培養學習興趣的方式,整個亞洲都不自然,「從社會面來看,考試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現在的考試只是為了進大學門檻的方式,但人類真實的考試是到了社會才會面對」。
他認為,所謂翻轉教學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個人最佳化學習,仍應包含老師、班級和學校的存在」。
目前 IDC 種子基地僅有兩屆學生,一、二年級混齡教學。連同雙語及行政共 12 名小學專科任教師,向楊梅國中租借教室上課。無論是教職人員或就讀的孩童及家長都需通過陳德懷面試,以維持並實踐 IDC 落實 MSSR 的初衷。陳德懷說:「因為 IDC 家長與校方配合度,也是實驗教育的關鍵,不希望家長只是付了學費就沒事了。」
鑑於台南市推動實驗教育,近兩年已有 7 所國小改制為實驗小學,目前陳德懷也有計畫在桃園籌組建校,期待以現行基地作為起點,未來能在中央大學附近尋找校地,樹立 6 個年級實驗教育模型後再複製。
因為陳德懷有一個大夢,他期望在台灣推廣出 50 所非營利 IDC 學校,讓中產階級的家庭,除了公立國小與私立國小的選擇外,還有個能就讀得起、能讓孩子興趣學習又能因應未來世界,並立基於人腦智慧的受教環境。
陳德懷強調,全世界都知道公立國小教育在未來 20 年將面臨劇烈改變,因應網路世界的改變,不可能要求學生自己改變,「從我的角度來看,勢必要做出明日學校的具體模範來」。
陳德懷提到,少子化讓國內有不少校舍閒置,若能結合 IDC 教學模式,創造更多能因應未來世界的受教環境,是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好事,尤其是非營利能讓學費合理,家長所繳的學費全額用於學務支出及教學上,更會是台灣中產階級嚮往追求的教育資源整合。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